第101章 新的系统奖励——新式装备铸就强军之路(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1章 新的系统奖励——新式装备铸就强军之路(二)

 

而此刻,他的嘴角缓缓勾起一抹若隐若现的冷笑。目光越过指挥部的沙盘,仿佛己经看见白山黑水间,东北军新列装的装甲集群正喷吐着黑烟缓缓启动。新型主战坦克的炮管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金属光泽,模块化装甲板如同鳞甲般覆盖车身,电子对抗系统在静默中蓄势待发。这支历经淬炼的钢铁洪流,终将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往昔所有的屈辱与不甘,尽数碾作历史的尘埃。

防空警报的余韵还在耳膜震颤,指挥室里的煤油灯突然爆出一簇幽蓝火焰。全息投影的星图剧烈扭曲,如同一汪被投入巨石的寒潭,第二次月签到的奖励条款裹挟着数据洪流倾泻而出:五条米格 - 15 战斗机生产线的三维模型悬浮半空,金属光泽在硝烟未散的空气中流转,宛如神话中的圣杯。

林深的食指无意识着飞行夹克袖口,那里凝结的暗红血痂己与布料融为一体。三天前的噩梦在视网膜上重映 —— 九州岛阴沉的天幕下,密集的高射炮火织成钢铁帷幕,东北军空军少部分驾驶的老式轰炸机被撕裂。滚烫的弹片穿透机舱时,先是传来烤肉般的焦糊味,紧接着左臂传来钻心剧痛,暗红色的血珠顺着操纵杆蜿蜒而下。就在他奋力修正航线的瞬间,身旁的领航员被气浪卷出破碎的舷窗,只留下半截还在晃动的安全绳,以及空中迅速缩小的、被云层吞噬的身影。

记忆如决堤的洪水,裹挟着铁锈与硝烟的气息奔涌而来。东北军的老式战机在机库中静默成斑驳的残骸,木质骨架在咸涩海风的经年啃噬下,早己裂出蛛网般的纹路。机翼蒙皮被撕扯得支离破碎,露出内里苍白的纤维,如同垂死者嶙峋的肋骨。

每一次升空都像是一场悲壮的赴死仪式。当螺旋桨搅动空气发出垂死般的嗡鸣,座舱内的仪表盘指针疯狂震颤,仿佛在倒计时生命的终结。有限的航程像无形的枷锁,将作战半径牢牢束缚在海岸线附近;而贫弱的机枪火力,在倭军战机面前,不过是孩童挥出的无力拳头。

冰冷的统计数字诉说着惨烈真相:每十次出击,就有三架木质轰炸机永远消失在海天相接处。那些年轻的飞行员,将生命化作燃烧的流星,坠入翻涌的浪涛。飞机残骸漂浮在海面,如同破碎的木棺,而他们的鲜血染红的,何止是这片海域,更是整个民族不屈的抗争史。

如今,这份奖励如同一道划破历史迷雾的闪电,预示着一场足以撼动远东局势的军事革命。当工程师展开五套米格 - 15 生产线的蓝图时,图纸上精密排列的冲压机、焊接机器人与检测装置,在阳光下折射出令人心悸的金属冷光。这不仅是冰冷的机械组合,更是东北军破茧成蝶的涅槃之火 —— 按照生产线标定参数,每月将有 10 架银灰色的钢铁雄鹰自厂房腾空而起,它们翼展 10.08 米,机身长 10.13 米,流线型的机翼如同出鞘的利刃,专为撕裂敌人的天空而设计。

这些米格 - 15 搭载着三门威力惊人的 23 毫米 NR-23 机炮,每门炮管都经过特殊热处理,能承受每秒 680 米初速的炮弹连续发射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当战机攀升至 15500 米的极限升限时,飞行员只需轻扣扳机,三枚炮弹便能在 0.3 秒内组成死亡弹幕,将千米外的敌机撕成碎片。更令人振奋的是,配套的弹药供应系统采用了全自动化的装填设备,3000 发高爆燃烧弹与穿甲弹在恒温弹药库中严阵以待,确保每架战机都能化身移动的死亡堡垒。

章学良想象着东北空军的未来:站在沈阳飞机制造厂的制高点,望远镜里的厂房群正在连夜施工。起重机的探照灯刺破夜幕,施工人员的号子声与机械轰鸣声交织成激昂的战歌。当由 50 架米格 - 15 组成的楔形编队以 850 公里的时速突破音障,银色机翼在阳光折射下形成流动的光刃,首指京都府的心脏地带。那些曾在东北上空投下航空炸弹的倭国轰炸机,终将尝到被钢铁雨幕追猎的滋味;那些永远沉睡在缅甸丛林、太平洋岛屿的战友英灵,也终将看到迟到的正义以雷霆之势降临。

曾经,东北军的战机在倭军战斗机面前如同脆弱的纸鸢,被敌人的机枪火舌轻易撕碎。但此刻,崭新的航校正在冰城拔地而起,系统教官带来的 GSh-23L 机炮操作手册上,每一个参数都凝结着卫国战争的血火经验。当第一架试产的米格 - 15 在跑道上滑跃升空时,螺旋桨卷起的气浪掀飞了地面的落叶,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更是一个新纪元的开端 —— 东北军即将拥有一支以制空权为獠牙的空中劲旅,用钢铁与烈焰在远东的苍穹上,镌刻属于胜利者的史诗篇章。

八次周签到的奖励如暗夜惊雷,在沈阳兵工厂穹顶下炸开耀眼光芒。当电子光幕上浮现出StG - 44 突击步枪、汤普森冲锋枪、MG - 42 通用机枪等轻武器生产线各五条的全息蓝图时,章学良猛然起身,红木椅在青砖地面划出刺耳声响。他骨节分明的手指深深陷入桌案纹理,仿佛要将这些冰冷的数据化作战场上的灼热枪炮。

窗外呼啸的北风裹挟着东北平原的雪粒,与室内全息投影中流转的蓝光形成鲜明对比。章学良眼前不由自主浮现出淞沪会战的惨烈场景:东北军战士蜷缩在泥泞战壕里,拉动栓动步枪的金属咔嗒声,被倭军机枪的突突声无情压制。那些年轻的面孔,有的被流弹击穿钢盔,有的抱着炸弹与坦克同归于尽,血水混着泥浆在阵地前凝结成暗红色的冰碴。

此刻电子光幕上跳动的参数,正在改写这段血色记忆。StG - 44的导气式自动原理结构图在空气中缓缓旋转,枪管下方的短行程活塞清晰可见。这项脱胎于 1942 年东线战场的革命性设计,凝结着毛瑟兵工厂技师们在防空洞中的数百个不眠之夜 —— 当大俄军波波沙冲锋枪的密集弹雨让德军步兵屡屡陷入近战绝境时,这种将传统步枪与冲锋枪优势融合的突击步枪应运而生。它搭载的 7.92×33 毫米短弹,不仅降低了后坐力,更让士兵在 300 米内无需再进行繁琐的单发射击 —— 扣动扳机的瞬间,10 发子弹就能以暴风骤雨之势撕裂敌人防线,彻底改写了步兵交战的距离法则。

而MG - 42的三维模型正拆解重组,展示着其划时代的滚柱闭锁系统。两组精密的滚柱如同机械心脏般收缩舒张,这个由汉斯国工程师格鲁纳基于一战经验研发的结构,成功解决了机枪持续射击的可靠性难题。当枪管散热片开始高速旋转模拟射击时,虚拟弹链迸发出的火光在墙面上投下令人胆寒的光影。每分钟 1200 发的理论射速,在实战中能切换为 800-900 发的可控模式,这个数据换算成现实,足以在十秒内将足球场大小的区域覆盖成弹雨炼狱。诺曼底登陆时,美军士兵甚至将其恐怖的射击声称为 “希特勒的电锯”,这个绰号至今仍在军事历史的卷宗里散发着金属的寒意。

更令他指节发白、指甲几乎掐进掌心的,是五条M - 24 木柄手雷生产线旁不断跳动的猩红参数:“破片杀伤半径 15 米”。这行在幽蓝荧光屏上跃动的数字,像一柄淬毒的刺刀,瞬间挑开了记忆深处那道结痂的伤疤 ——

松嫩平原的硝烟里,关东军九七式手雷炸开的闷响仿佛还萦绕在耳畔。那些裹着铁锈味的弹片,曾无情地撕碎了一些士兵的身体,溅起的残肢断臂在战场各处;当士兵被气浪掀翻时,半截小腿还悬在扭曲的铁丝网勾刺上摇晃。战壕里横七竖八的肢体,混着冻土凝结成暗红色的修罗场,而如今眼前这些排列整齐的金属外壳,分明是复仇的獠牙。

意识里东北军兵工厂的轰鸣中,崭新的手雷正从冲压机里鱼贯而出。表面螺旋状的防滑纹路,如同镌刻在倭军心头的死亡图腾。当这些带着滚烫金属余温的武器被战士们攥在掌心,定能化作遮天蔽日的钢雨,让侵略者在熟悉的爆炸声中,咽下自己酿就的苦果。

另外还十五条涵盖手枪、步枪、冲锋枪等轻武器弹药的自动化生产线,标注着单条生产线年产五十万发子弹的恐怖产能。章学良的手指在泛黄的工程图纸上轻轻,精密机床的齿轮纹路仿佛正随着他的动作缓缓转动。那些标注着子弹参数的数字,在煤油灯的光晕下化作寒光凛冽的利刃。曾经在倭军大量弹药的压制下,东北军战士不得不蜷缩战壕的憋屈画面,此刻正被新型枪械配合充足弹药迸发的火舌撕裂 —— 当士兵们端起每分钟射速可达 700 发的自动武器,枪管喷射的不仅是铅弹,更是被压抑许久的民族血性。这些即将落地生根的钢铁生产线,终将成为东北军撕开侵略者防线的虎爪,让白山黑水间回荡起捍卫国土的怒吼。


    (http://www.xwcsw.com/book/EEIACG-10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
下午茶书屋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