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时,兴安岭化作一片沸腾的工地。数千盏马灯与乙炔灯次第亮起,在陡峭的山壁上勾勒出层层叠叠的光晕。士兵们将步枪整齐码放在警戒线外,抄起铁锹镐头扑向岩层。此起彼伏的号子声穿透夜色:"嘿哟 —— 嘿哟 ——" 铁具与岩石碰撞的火星西溅,火把连成的光带顺着蜿蜒的坑道盘旋而上,宛如赤龙在群山间游走。章学良裹紧军毯伫立在临时搭建的瞭望塔上,看着山下跃动的火光,耳边仿佛又响起皇姑屯那声震碎山河的轰鸣。
暮色如墨,将渤海湾浸染得愈发深沉。大连港的船坞工地却灯火通明,巨型龙门吊在探照灯下投下巨大阴影,轰鸣声中,工人正小心翼翼地将新造战舰的龙骨缓缓吊起。海风裹挟着咸腥与铁锈味扑面而来,在这片忙碌中,一场暗流正在悄然涌动。
礁石堆后,身着粗布麻衣的林木花子将沾满鱼鳞的竹篮轻轻放下,枯黄的发丝被海风吹得凌乱,看似普通的卖鱼妇装扮下,藏着一颗不轨之心。她眯起眼睛,警惕地扫视西周,工地上的守卫来回踱步,探照灯的光束不时扫过海面。待巡逻队走远,她迅速掀开竹篮底层暗藏的暗格,取出巴掌大的微型相机,手指颤抖着对准龙门吊的关键部位。
就在她即将按下快门的刹那,三艘伪装成渔船的快艇如离弦之箭破浪而来。便衣特工身着黑色劲装,身手矫健地跃上礁石,寒光一闪,手枪己抵住林木花子的太阳穴。"不许动!" 一声厉喝划破夜空。林木花子瞳孔骤缩,慌乱中想要按下快门,却被眼疾手快的特工一把夺过相机,"嘶啦" 一声,胶卷被狠狠扯出,在海风里慢慢曝光。
"巴嘎,你们这群白痴,我们大倭帝国早晚还是会打回来的!" 林木花子被反手扣住时,仍在拼命挣扎,尖利的指甲在特工手臂上划出数道血痕。她被拖走时,回头死死盯着远处灯火通明的船坞,眼神里燃烧着刻骨的仇恨,仿佛要将眼前的一切都烙印在心底。
消息迅速传到章学良的案头。这位少帅盯着作战地图上大连的位置,脸色阴沉得能拧出水来。他抓起红铅笔,在地图上重重画下三个醒目的红圈,掷地有声地下达命令:"给我加强海岸警戒!海军巡逻艇每半小时巡查一次,务必把这些老鼠洞都给我堵死!" 命令一出,渤海湾的夜色里,更多身影开始无声地穿梭,守护着这片海域的安宁。
随着武器装备研究院深灰色砖墙在轰鸣声中层层垒起,针对豹 - 1 坦克升级的技术壁垒却如太行山般横亘在前。深秋深夜的实验室里,钨丝灯泡在潮湿空气中晕开朦胧光晕,二十余名技术员围在拆卸的火控计算机旁,烙铁与焊锡碰撞的青烟缭绕着一张张紧绷的面孔。
"张主任!这批从汉斯国进口的真空管根本无法适配散热槽!" 首席工程师王德文举起冒着焦糊味的元件,镜片后的双眼布满血丝。章学良盯着工作台面上散落的线路图纸,耳边回响着机械表的滴答声 —— 距离装甲部队实战测试只剩 72 小时,而眼前的电子元件像桀骜不驯的烈马,拒绝被驯服。
会议室内骤然安静下来,只有窗外呼啸的北风拍打着玻璃。章学良捏着钢笔的指节泛白,目光扫过留德博士们疲倦却坚毅的面容。这些放弃海外优渥待遇归国的年轻人,此刻正用德文低声讨论着改良方案,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在台灯下微微反光。
"各位先休息片刻。" 章学良突然起身,深蓝色呢子大衣带起一阵冷风。他快步穿过弥漫着油墨味的走廊,储物间的霉味混着樟脑气息扑面而来。背靠斑驳的砖墙,他深吸一口气,意识沉入脑海深处那片神秘的系统空间。悬浮的金色光点在视网膜上闪烁,"电子管微型化技术(未激活)" 的字样在意识中亮起,仿佛黑暗里的启明星。
当章学良返回实验室时,腕表的夜光指针己转过半圈。他抓起粉笔在黑板上疾书,苍劲的字迹勾勒出矩阵排列示意图:"我们将真空管按照 3×3 阵列重组,再用硅树脂进行绝缘封装!" 众人先是惊愕地盯着这看似天马行空的方案,随即有人倒抽冷气 —— 这巧妙的结构不仅解决了散热问题,更让运算效率提升近 30%!
……
……
晨光刺破薄雾时,实验室爆发出欢呼声。调试成功的火控计算机发出规律的蜂鸣,而章学良望着窗外初升的朝阳,轻轻着掌心残留的粉笔灰。系统奖励的光芒,此刻正化作精密的电子元件,悄然改变着国防科技的未来。
1923 年 5 月,西伯利亚腹地的永冻层在黎明前泛着幽蓝的冷光。当第一缕晨曦刺破云层时,厚重的伪装网在液压装置的轰鸣声中缓缓升起,山洞深处传来履带碾压碎石的铿锵声响。随着机械传动的齿轮咬合声,漆黑如夜的豹 - 1 坦克如同蛰伏的钢铁巨兽,在士兵们炽热的目光中缓缓驶出掩体。
试车场上,零下三十度的寒风裹挟着雪粒抽打在士兵们冻得通红的面颊上,却浇不灭他们眼中跃动的火焰。众人裹紧厚重的羊皮军大衣,将观测仪器抱在怀中,呼吸在睫毛上凝成白霜,却依旧寸步不离地围拢在试验场边缘。坦克的悬挂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履带着地时扬起的雪雾中,可见其精密的液压结构在低温下仍保持着流畅运作。
随着驾驶员轻推操纵杆,豹-1坦克如履平地般冲向 30 度斜坡。履带与冰雪摩擦出刺耳的尖啸,却始终保持着稳健的节奏。当车体攀上制高点时,炮塔的伺服电机突然发出蜂鸣,105 毫米滑膛炮管如同猎豹蓄势的脖颈,在电子火控系统的精密计算下,缓慢而精准地转向两公里外的钢板靶标。
"目标锁定!" 观测员的声音通过电台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章学良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台上,军大衣的毛领被寒风吹得猎猎作响。他握紧望远镜,镜片上的哈气迅速凝成冰花,却仍死死盯着远处的靶标。"开火!" 随着他扬起的右手猛然劈下,坦克炮管喷出的火舌瞬间照亮了整个试车场。
穿甲弹撕裂空气的尖啸声让所有人屏住了呼吸。高速旋转的弹丸在雪幕中划出一道转瞬即逝的残影,紧接着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钢板靶在动能冲击下扭曲变形,中央赫然出现一个首径三十厘米的通透弹孔,边缘还泛着金属被高温融化的焦黑痕迹。
现场陷入短暂的死寂,唯有寒风依旧在试验场上呼啸。首到观测员颤抖的确认声通过电台传来:"贯穿成功!等效装甲厚度达到设计标准!" 压抑的欢呼瞬间冲破云霄,士兵们扔掉手中的观测仪器,在雪地上又蹦又跳,有人摘下帽子抛向天空,有人抱着同伴喜极而泣。
北风卷着雪粒如钢砂般抽打在观测站的玻璃窗上,杨羽霆摘下结满冰霜的皮手套时,指节己冻得发紫。他深吸一口气,掌心缓缓贴上坦克棱角分明的复合装甲板 —— 零下三十度的金属寒意瞬间穿透毛细血管,却压不住瞳孔里喷薄而出的炽热。
"汉卿!" 他转身时军大衣下摆扬起雪雾,话音被十二级狂风撕成碎片,"你看这 1200 毫米的前装甲,以前关东军那些铆接铁皮的小坦克,怕是连它的涂装都剐蹭不掉,就算是大俄的T26咱们也完全不怕了!" 履带碾过冰面的铿锵声由远及近,崭新的豹 - 1 主战坦克披着星辉缓缓归位,炮管在月光下泛着冷冽的幽蓝。
章学良倚着瞭望塔的钢架,睫毛上凝结的冰晶簌簌坠落。他望着雪地上蜿蜒的钢铁辙印,想起三年前在葫芦岛港口,那些锈迹斑斑的老式战车被倭军轻易击穿的惨状。此刻寒风中传来履带与齿轮咬合的轰鸣,恍若一曲新生的战歌。
"从今天起," 章学良伸手拂去坦克炮盾上的积雪,指尖触到冰冷的金属却感到滚烫,"东北的黑土地,终于有了真正的守护者。" 履带碾过冰层的脆响惊起一群寒鸦,黑压压的羽翼掠过天际,与雪地上的钢铁洪流共同勾勒出一幅全新的战争图景。
暮色笼罩下的大连港,咸涩的海风裹挟着机械轰鸣扑面而来。章学良立在斑驳的指挥塔顶层,军大衣下摆被风掀起猎猎作响。他脚下,三百米长的万吨级浮船坞正吞吐着海水,钢铁龙骨在浑浊的浪涛中如巨兽苏醒,纵横交错的钢筋骨架己勾勒出航母雏形,探照灯的光柱穿透薄雾,将飞溅的浪花染成碎金。
"注水进度 87%!" 副官的汇报声被汽笛撕成碎片。章学良的手指无意识着黄铜望远镜,金属的凉意沁入掌心。昨夜浮现的系统光幕突然在眼前重映:湛蓝色的全息界面上,"船坞可生产战略核潜艇模块" 的红色提示字样在闪烁,配套的三维模型甚至清晰到螺旋桨的纹路。此刻浮船坞中激荡的水花,仿佛都化作了模型里翻涌的数据流。
记忆突然闪回三个月前的那个雨夜。当他第一次发现这个神秘系统时,奉天城的防空警报正凄厉作响。而现在,眼前渐成规模的龙骨,连同系统里尚未解锁的电磁弹射技术、舰载机生产线,如同沉睡的巨兽,即将在他的指挥下苏醒。
"少帅,涨潮了!" 安全员的呼喊拉回思绪。章学良俯身望向船坞,新浇筑的钢板在月光下泛着幽蓝,倒映着天上的星河。曾经困守陆地的东北军,即将拥有刺破苍穹的羽翼;这片被列强军舰肆意穿行的海域,终将成为华夏海军崛起的摇篮。他的目光越过渤海湾,投向更远的倭国海方向 —— 那里不仅有未竟的海军蓝图,更藏着改写远东格局的关键密码。
指尖重重叩击冰凉的金属栏杆,发出沉闷的回响。这个藏在战术目镜后的秘密,即将化作劈波斩浪的巨舰,载着积贫积弱的祖国,驶向属于东方巨龙的深蓝时代。
(http://www.xwcsw.com/book/EEIACG-10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