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雷德尔上将的强硬态度,杨羽霆神色从容,不卑不亢地回应道:“尊敬的雷德尔上将,航母的建造,远非一项普通的工程。其背后支撑的,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工业体系,涉及众多复杂且顶尖的技术。首接提供成品航母,这一设想,在技术实现层面,难度堪称极大。诸多技术瓶颈,横亘在前,亟待克服。且在运输与交付过程中,恶劣海况、敌方攻击等不可预测的风险,亦如影随形。”
“我方提出的方案,即东北军提供设计图纸与技术支持,由汉斯国负责具体建造,实则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一方面,此方案能助力汉斯国逐步掌握航母建造技术,实现自主发展,从而摆脱对外部成品引进的长期依赖;另一方面,这一过程,将极大地加强双方在海军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在该领域共同进步。”
“不仅如此,东北军还将主动承担培训汉斯国舰载机飞行员的重任。培训将从理论知识的传授开始,逐步深入到实战操作层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培养。我们的目标,是确保汉斯国航母战斗群尽快形成强大战斗力,尽早投入到维护自身利益的战场之上。”
双方各执一词,围绕着这一攸关全局的关键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剑拔弩张的争论。会议室里,空气仿佛被无形的压力压缩,紧张到了极点,只要一点火星,就能瞬间引爆。双方代表言辞激烈,你来我往,像两位决斗的勇士,谁也不肯率先放下手中的武器,局面就这样陷入了胶着的僵局。合作的前景,恰似被一块厚重的乌云笼罩,原本明亮的希望之光,此时也只能勉强透出一丝微弱的光亮,被一层厚厚的阴影所覆盖。
在人员培训与技术交流这一关键层面,奉军和汉斯双方的分歧逐渐凸显,宛如平静湖面下的暗流,悄然涌动。
汉斯国方面的计划,堪称雄心勃勃。他们渴望东北军能派出一大批资深军事教官与专业技术专家,跨越千山万水,奔赴汉斯国本土。在汉斯国人的战略视野里,唯有这般大规模、深层次的人员交流,才能够将汉斯国先进的军事理念与前沿技术,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东北军,达成知识与技术的高效转移。
汉斯国人深信,要让东北军的军官们真正领悟汉斯国军事体系的精髓,必须让他们亲身体验汉斯国军事教育体系的严谨与细致。在汉斯国的军事院校里,课程设置极为精细,从宏观的战略战术理论,到逼真的实战模拟演练,从武器装备的原理剖析,到操作技巧的反复打磨,无一不彰显着汉斯国人对军事教育的执着与专业。每一门课程都经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严格把控,力求让学员们在高强度、高标准的学习环境中,迅速成长为优秀的军事人才。
汉斯国人认为,东北军的军官们只有沉浸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才能将这些先进理念融入到自身的军事建设之中,如同将良种播撒在肥沃土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
然而,东北军从自身长远的军事战略布局出发,有着截然不同的考量。他们深知,本土军事人才储备乃是强军的根基所在。众多关键岗位的稳定运转,皆依赖于这些骨干人才。每一位精英都是东北军军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若贸然抽调大量精英前往汉斯国,无疑如同釜底抽薪,极有可能对本土军事体系的稳定与发展,造成难以预估的冲击。这冲击一旦形成,后续想要弥补,将会面临重重困难,甚至可能使东北军多年的军事建设成果付诸东流。
经过多番研讨与深思熟虑,东北军代表提出了一套更为务实、灵活的合作方案。首先是线上教学,借助新兴的通信技术,突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在以往,官兵们想要接受专业的军事教导,往往需要集中到特定地点,耗时费力。而如今,通过线上教学,无论是偏远驻地的基层士兵,还是身处军事要地的高级将领,都能高效地接收到知识传递,满足每一位渴望学习的东北军官兵的需求。
其次是资料共享,这犹如一座无形的桥梁。东北军多年来征战沙场,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战经验,通过资料共享,能够将这些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与此同时,汉斯国在军事领域有着先进的理念与技术成果,东北军也能借此汲取汉斯国军事领域的精华,实现知识的互通有无,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
最后是小规模专家交流。在确保本土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挑选出在特定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针对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探讨。这种交流方式并非大规模的人员流动,而是精准聚焦问题核心,实现精准突破。既不会影响本土军事工作的正常开展,又能有效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军事技术的发展。
但汉斯国代表对这一方案显然颇为不满,他们言辞激烈地表达了自己的疑虑。在他们看来,远程教学虽然便捷,却缺乏面对面的互动与实操指导,难以让学员真正掌握复杂的军事技能;资料共享往往只能触及技术的表面,难以涵盖核心机密;小规模交流则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无法实现知识的全面传播与深入理解。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在多轮艰难的协商中,会议室里的气氛愈发紧张,仿佛一触即发的火药桶。每一方都据理力争,试图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在经历了无数次唇枪舌剑的激烈争论,以及反复权衡利弊之后,双方最终敲定了一项折中的妥协方案 —— 在汉斯国设立奉军和汉斯联合军事培训基地。这一决策绝非易事,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多轮探讨与打磨,凝聚着双方的智慧与期待。
根据协议,东北军将定期选派军中精锐骨干教官与资深专家前往基地。这些教官在战场上身经百战,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专家们则凭借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在军事学术领域造诣颇深。他们肩负着传播东方军事智慧的重任,远渡重洋,为汉斯方学员授课解惑,将东方军事智慧的火种播撒在异国他乡。
与此同时,汉斯国方面也精心挑选国内优秀学员,让他们踏上前往东北军军事院校的求学之路。在那里,他们将亲身领略东方军事教育体系的独特魅力,从严谨的军事理论教学,到充满实战技巧的训练课程,全方位感受东方军事教育的精髓。
这种双向的交流模式,意义非凡。它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双方军事文化的深度交融,让东西方军事理念在碰撞中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更在无形之中搭建起一座跨越国界的友谊之桥。随着交流的深入,两国军人之间的情谊日益深厚,为未来更为广泛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场攸关双方核心利益的重要谈判中,物资偿还的具体形式和精确时间节点,毫无意外地成为东北军与汉斯国代表争论的焦点。东北军所处的地缘政治与经济环境错综复杂,深知黄金作为全球通用的硬通货,对维持自身经济稳定、推动后续发展意义重大。
杨羽霆作为东北军的代表,态度坚决地提出,在物资偿还的总价值构成中,黄金占比无论如何不能低于三成,这是东北军坚守的底线。当下,东北军正处于工业发展与军事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各项事务千头万绪,急需大量资源支持。
杨羽霆表情凝重,语气诚恳地进一步向汉斯国方面明确表示:“当前东北军处境艰难,亟需汉斯国发挥工业强国的优势,优先调配一批我们急需的工业原料。”
他稍作停顿,眼中透露出对物资的急切渴望,继续说道:“质地优良的钢材,无疑是制造重型武器装备的基础材料,在军事工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没有优质钢材,我们根本无法打造出能在战场上发挥强大威力的重武器。”
“还有特种合金,” 杨羽霆加重了语气,“因其具备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可用于制造先进战机、坦克的关键零部件。可以说,这些特种合金是决定这些先进武器性能优劣的核心因素,同样不可或缺。”
杨羽霆微微皱眉,着重强调道:“精密仪器更是当务之急。高精度的测量设备,对军事工程建设起着基础性作用,其精准度首接关系到工程质量,而在火炮射击校准时,更是精准打击目标的关键保障。先进的光学仪器,在军事侦察领域,能够让我们更早、更清晰地洞察敌军动向;在瞄准系统中,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提升武器的命中率。”
“这些物资的及时供应,” 杨羽霆神情严肃,言辞恳切,“对东北军提升军工生产水平、增强军事科研能力意义重大,是推动东北军迈向现代化军事力量的关键助力。希望汉斯国方面能充分考虑我们的需求,伸出援手。”
(http://www.xwcsw.com/book/EEIACG-6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