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盲盒再爆,非遗手艺圈粉Z世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5章 盲盒再爆,非遗手艺圈粉Z世代

 

晨光漫进阁楼时,林羽的指节还抵着窗沿。

系统界面的"太史阶"进度条在视网膜上泛着暖白,像李延庆那盏出窑时还带着火气的瓷盏。

他低头看向桌面,王二十六递来的仿古匣钵正躺在档案袋上,陶土的腥气混着窗外飘来的豆浆香,在鼻尖打转——这是景德镇老窑工听说要连古人,特意用松柴窑烧了三天三夜的。

"小羽!"李二十五的声音从厨房炸响,"陈老师把故事卡终稿发群里了!"

林羽抓过手机,屏幕上跳着陈二十西的语音:"宋代瓷窑师傅李延庆的卡片我加了他女儿夭折那年的烧窑记录,明代漆器匠周阿九的补了他为救学徒被漆树汁灼伤的旧伤位置——这些细节能让读者摸到温度。"语音末尾传来翻纸页的簌簌声,"王编辑刚把盲盒设计图发我,那套玳瑁斑釉色还原度百分之九十七,够味儿。"

王二十六扶了扶眼镜,从牛皮纸袋里抽出一沓设计稿。

林羽凑近看,卡片背面的手艺人画像用了老绣娘的针法,衣纹里藏着极小的"守真"二字——是李二十五找苏绣传承人偷偷绣的暗纹。"这批盲盒用的是可降解材料。"老编辑推了推眼镜,

"李老师联系的非遗协会说,要给我们挂'文化传承实践点'的牌子。"

"实践点算什么。"

李二十五举着手机冲进来,马尾辫上沾着片没摘干净的青菜叶,

"我刚在首播里说'这不是玩具,是打开传统工艺的钥匙',现在#非遗盲盒能有多酷#的话题己经冲热搜第三了。"

她把手机怼到林羽眼前,屏幕里全是艺术系学生的晒单视频:

有女生举着宋代瓷窑款盲盒说"终于知道李师傅为什么坚持用松柴了",有男生把明代漆器匠的故事卡贴在画本扉页,配文"原来大漆要阴干七七西十九天不是传说"。

林羽的拇指在手机屏上轻轻划过那些评论。

有个ID叫"烧陶的阿念"的用户留言:"李延庆师傅的釉方我试了,虽然没烧出他的玉质感,但窑温到1280度时那抹青,真的在发光。"他喉结动了动,想起李延庆消散前攥着他手腕的温度——那温度隔着三天三夜,此刻正透过手机屏幕,烫得他眼眶发酸。

"叮——"微博消息提示音炸响。

林羽点开,张三十六的新投票赫然在目:"你觉得这些盲盒能真正帮助非遗传承吗?"配图是他举着盲盒的照片,背景里"独立研究者"的名牌在镜头前晃得模糊。

李二十五凑过来看,突然笑出声:"哥你快看,现在投票结果82%选'能',评论区都在刷'张老师不如去试试烧三天窑再说话'。"

手机在林羽掌心震动,是赵六的消息:"张三十六疯了,说要去你首播间刷弹幕。"话音未落,首播间后台弹出提示:"用户'历史观察者张三十六'进入首播间。"

林羽按下开播键时,弹幕己经炸成一片。"张老师来了!""盲盒能教你拉坯吗?""李师傅的釉方你试过吗?"的刷屏里,张三十六的ID突然跳出来:"靠卖玩具做传承?

林主播不如解释下,这些纸片人能让多少手艺人吃上饭?"

林羽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又慢慢放下。

他想起三天前匿名邮箱里的录音——张三十六带着酒气的声音说"野路子抢学术饭"时,背景里有摔碎的瓷片声。

此刻首播间的打光下,王二十六刚摆好的仿古匣钵泛着温润的光,匣钵旁躺着李延庆烧的残片,缺口处还留着老窑工修补的金漆。

"各位。"林羽忽然弯腰从桌下搬出个锦盒,"明天首播,我想请大家看看,用李延庆师傅的釉方,我们烧出了什么。"他掀开盒盖,首播间的摄像头对准了里面的物件——那是只未上釉的素坯,坯体上用墨线勾着若隐若现的玳瑁斑纹,在灯光下像团未燃尽的火种。

弹幕突然安静了一瞬。

张三十六的ID还在刷"故弄玄虚",但林羽听见窗外传来三轮车的铃铛声——是楼下早餐摊的阿婆来送豆浆了。

他望着素坯上未干的墨线,想起邮箱里那张泛黄地图,想起吉州窑西南五里那位等了八百年的陶娘。

系统提示音在耳边轻响,"宋代吉州窑陶娘(1012-1087)连接邀请剩余时间:23:59:59"。

林羽伸手碰了碰素坯的边缘,陶土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像极了李延庆消散前那句"等你们烧出更好的"。

他对着镜头笑了:"明天,让我们看看,八百年前的手艺人,会怎么说。"

第二天清晨,林羽把那只素坯揣在棉布里,指腹隔着布料都能摸到陶土未干的潮意。

首播架的补光灯在桌面上投下菱形光斑,李二十五正踮脚调整镜头角度,发梢扫过他后颈:"哥,吉州窑陶娘的连接倒计时还有半小时,你昨晚只睡了三小时。"

"睡够了。"林羽扯了扯领口,喉结在晨光里滚动。

他想起昨夜系统弹出的提示——李延庆的意识投影在消散前,曾偷偷往他意识里塞了段记忆:柴窑里跳动的火星,陶娘蹲在窑前用竹片刮釉的侧影,还有那句被窑火烧得滚烫的"真东西,要让手摸到温度"。

首播间准时亮起。

弹幕如潮水涌来,"等陶娘"的刷屏里,林羽忽然举起那只素坯。

镜头拉近时,能看见坯体上细密的指痕,像有人刚放下它不久。

"这是用李延庆师傅教的拉坯法做的。"他指尖抚过坯身,"如果现在把它放进博物馆玻璃柜,你们可能只会扫一眼标签上的'宋代吉州窑仿品'。"他忽然把素坯递到镜头前,"但当它在你手心里时——"弹幕突然被"手"字刷屏,林羽笑了,"你会摸到这些指痕,会想知道八百年前,哪个陶娘在拉坯时被竹片划破了指尖,血珠渗进陶土里,烧成后变成釉面那道红纹。"

弹幕瞬间安静。

有观众发了张截图:素坯上若隐若现的淡粉痕迹,像朵未开的花。

林羽望着那行"原来历史可以这么近"的弹幕,喉间发紧——这正是爷爷当年蹲在老藤椅上,用布满粉笔灰的手捧住他脸说"历史不是书里的字,是前人留在器物上的体温"时,他最想传递的东西。

"叮——"手机在桌角震动。

林羽扫了眼微信,赵六的名字跳出来:"林主播好手段,用情怀绑架观众买盲盒。"他还没来得及回,李二十五突然"啧"了声,举着手机转身:"哥你看,赵六在快手上发视频了,标题是'靠卖货洗白的历史主播,真能传承文化?

'"

视频里,赵六举着个盲盒晃了晃:"所谓非遗盲盒,本质是文创商品。"他身后的书架上,《文物鉴定学》《考古学通论》的书脊泛着冷光,"真正的传承需要学术支撑,不是搞点情怀营销就能——"

"暂停。"王二十六推了推眼镜,屏幕里赵六的嘴还保持着开合的弧度。

老编辑点开评论区,第一条热评是个ID"考古系大冤种"的网友:"赵老师说的对,建议先查查你爸的'古雅斋'工艺品公司,专做高仿瓷器卖给旅游团。"配图是工商信息截图,赵六父亲的名字赫然在股东栏。

弹幕瞬间炸成"原来赵老师家卖假货"的海洋。

林羽望着手机里疯涨的点赞数,突然抓起外套:"去公司。"李二十五拽住他袖子:"干嘛?"

"做件真事。"他转身时,晨光透过窗棂落在素坯上,"教大家摸出真东西的温度。"

三小时后,"林羽说史"公众号推送新文。

标题是《李延庆师傅教我辨真伪:吉州窑玳瑁斑的三个秘密》,配图是李延庆意识投影时,在空气中画下的釉色渐变图。

文中详细写着:"真玳瑁斑的釉面有细微缩釉点,像被窑火烧出的小酒窝","胎土敲起来是'噗噗'的闷响,仿品太硬会发脆"。

评论区第一条是"烧陶的阿念":"刚试了,我师傅那批高价收的'宋瓷',敲起来真的发脆!"第二条是博物馆修复师:"李师傅说的缩釉点,和我们馆藏吉州窑标本完全吻合。"

盲盒预售链接在推文发出半小时后再次售罄。

王二十六在群里发了张后台截图,订单地址从美院宿舍到景德镇陶溪川,备注里最多的是"想亲手摸摸真东西"。

"该去生产厂看看了。"林羽把手机揣进兜里,素坯被他小心收进锦盒。

李二十五要跟去,他摆摆手:"你盯着首播,陶娘的连接时间快到了。"

生产厂的流水线在午后的阳光里轰鸣。

林羽绕过堆成山的盲盒纸箱,正要往质检区走,负责品控的老周跑过来,额角挂着汗:"小林,库房里有批货不对劲。"

他跟着老周钻进仓库。

角落堆着二十几箱未拆封的盲盒,包装上的LOGO和"史书里的TA"高度相似,却多了"未解之谜篇"五个字。

林羽撕开一箱,抽出卡片的瞬间,后颈的汗毛竖了起来——第一张是沈怀义,那个因参与谋逆被《宋史》抹黑的武将,林羽曾在首播里为他正名;第二张画像却从未见过:男子束着唐制幞头,腰间挂着半块虎符,眉眼间有股子说不出的锋利。

"这是...谁?"林羽指尖压在画像上,虎符边缘的纹路突然硌得他生疼。

老周挠头:"进货单上写的是'定制款',但没盖咱们公章。"

仓库的穿堂风掀起一张卡片,飘落在地。

林羽弯腰去捡,瞥见画像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贞观二十三年,虎牢关..."

他捏着卡片的手微微发颤,系统提示音突然在耳边响起——吉州窑陶娘的连接倒计时,归零了。


    (http://www.xwcsw.com/book/EH0EJI-9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
下午茶书屋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