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铅芯密语:弹头疑云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十一章 铅芯密语:弹头疑云

 

在刑侦实验室那封闭且略显局促的空间里,冷光灯散发出的青灰色光芒,宛如一层冰冷且密不透风的纱幕,毫无保留地覆盖着室内的每一寸角落。这层冷光不仅为实验器具镀上了一层冷峻而肃杀的色调,更是让整个空间都充斥着一种令人近乎窒息的压抑与凝重感,仿佛空气都被这沉重的氛围所凝固。

技术员小刘伫立在实验台前,他那专注的身影被这青灰色的光芒清晰地勾勒出来。此刻,他正全神贯注地手持镊子,镊子的尖端在载玻片上方微微颤动,恰似一片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树叶,仿佛在犹豫着是否要将那微小的样本夹取起来。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小刘手中的镊子在载玻片上方停顿了漫长的三秒。

那不锈钢质地的镊子在冷光的映照下,反射出一道如闪电般锐利的光芒,这道光芒精准无误地落入了站在一旁的李鑫的视线中。李鑫的目光瞬间被这道光芒所吸引,不由自主地顺着光线望去,却在不经意间瞥见了自己映在这反光中的嘴唇。

他的嘴唇紧紧抿着,没有丝毫的松动,线条僵硬得仿佛被严寒彻底冻住,恰似一道即将被残酷的严寒生生冻裂的伤口,透露出一种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凝重与严肃。这紧闭的嘴唇仿佛是一个沉默的诉说者,无声地传达着案件的沉重与复杂,让人不禁从心底涌起一阵寒意。

“7.62×25mm托卡列夫弹……”小刘的声音在口罩的重重阻隔下,听起来有些发虚,仿佛被这压抑得近乎凝固的氛围无情地抽走了几分底气。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眼前那枚小小的弹头上,这看似微不足道的金属物体,此刻在他手中却仿佛承载着千钧重量。

小刘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随后小心翼翼地将弹头缓缓推进比对镜中。他的动作轻柔而谨慎,犹如呵护一件无比珍贵的易碎品,生怕稍有不慎便会惊扰到隐藏在其中的秘密。就在弹头进入比对镜的瞬间,电子屏上陡然如魔术般跳出一幅如蛛网般错综复杂的纹路图像。

这些纹路密密麻麻地交织在一起,犹如神秘而古老的密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小刘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屏幕,丝毫不敢松懈,仿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哪怕极其微小的细节。他仔细地观察着这些纹路,眉头不自觉地微微皱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似乎在试图从这些细微的纹路中解读出案件背后那隐藏的信息。

“54式手枪的阳线宽度正常是2.8mm,可这个居然达到了3.1mm……”小刘轻声说道,语气中明显透露出一丝惊讶与疑惑。他的声音在这安静得近乎死寂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整个房间都在静静地聆听着他的话语。

很显然,这个弹头所对应的枪管被人刻意镗大过。这一惊人的发现让小刘的心中猛地一紧,他敏锐地意识到,这背后极有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重大秘密。他的眉头皱得愈发紧密,眼睛几乎要贴在屏幕上,试图从这些细微的纹路中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线索。

李鑫听闻小刘的分析后,不禁眉头微皱,整个人瞬间陷入了短暂而深沉的沉思之中。他的脑海里如同放映着一部快进的电影,飞速闪过三年前那桩至今仍悬而未决、充满重重迷雾的码头案件的点点滴滴。

片刻后,李鑫像是突然被灵感击中,迅速伸手探入衣兜,摸索了好一会儿,终于摸出了一枚弹壳。这枚弹壳看上去饱经岁月的洗礼,表面泛着一层淡淡的铜锈色,仿佛是岁月为它镌刻下的沧桑印记,承载着那段被尘封己久的案件的记忆。

李鑫将这枚弹壳小心翼翼地放置在桌上,随后打开了一盏冷光灯。在冷光灯那清冷的照射下,弹壳上的编号“RUS - 762 - 038”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岁月赋予它的独特标识,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李鑫轻轻地把这枚弹壳与新发现的弹壳并列放在显微镜下,然后全神贯注地端详起来。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仔细审视着每一个细微之处,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隐藏线索的蛛丝马迹。

只见这两枚弹壳底缘的“98 - 07”钢印,几乎毫无差别,宛如一对孪生兄弟般相似。这一惊人的相似之处,让李鑫的心中猛地一动,首觉告诉他,这两枚弹壳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联系。

然而,当他将注意力聚焦到新弹壳击针孔周围时,却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地方。在那里,有一些细微的灼烧痕迹,虽然极其不明显,但在李鑫那敏锐的目光下,却如同一条突兀的裂缝,瞬间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觉。

李鑫立刻意识到,这是复装弹独有的迹象。也就是说,这枚新发现的子弹并非出自正规的原厂生产线,而是经过了别有用心之人精心的特殊手工改造。

“自制弹药,”李鑫用铅笔尖轻轻点了点屏幕,仿佛在与屏幕那头隐藏的真相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缓缓分析道,“火药颗粒分布不均,底火位置偏移了0.5mm。但最奇怪的是...”他的话语突然戛然而止,仿佛被某种无形且神秘的力量扼住了咽喉。而小刘似乎与他心有灵犀,紧接着说道:“聚西氟乙烯涂层。”说罢,小刘熟练地操作着设备,迅速调出电子显微镜图像。

只见弹头凹槽里的白色物质,恰似嵌在铅芯里的碎冰,晶莹剔透却又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神秘气息。“这玩意儿一般用于军用消音器的内衬,能有效减少金属摩擦噪音,可在民间黑市根本搞不到。”小刘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疑惑,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实验室墙上那张略显陈旧的“雷霆 - 2018”案的海报。海报上,被圈红的走私军火箱里,正静静躺着标有“PTFE涂层消音器”的物证袋,这一发现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撞击在他的心坎上,让他的心中猛地一紧。

李鑫的手指不由自主地微微颤抖着,他的指甲无意识地叩击着实验台,发出一阵急促而凌乱的嗒嗒声。这声音在实验室里回荡,打破了原本令人压抑的寂静,使得整个空间都弥漫着一种紧张而不安的氛围。

他的目光有些迷离,思绪早己如脱缰的野马般飘飞,仿佛被一股无形且强大的力量牵引着,迅速回到了2018年那起震惊一时的军火走私案。

那起案件横跨三国,其涉及范围之广泛、影响程度之巨大,让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为之侧目。而最终的关键突破口,便是在中俄边境成功截获的一个集装箱。

当集装箱被缓缓打开时,里面的景象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整整一批改装版54式手枪,每一把都配备了带聚西氟乙烯涂层的消音器,从这些枪械的改装精细程度来看,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策划与准备。

这些枪械的出现,无疑给案件的调查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它们的流向报告,就像是一个隐藏着关键秘密的宝箱,被小心翼翼地锁在档案科的19号柜里,等待着合适的时机被开启,以揭开这一系列案件背后的真相。

李鑫的眉头紧紧皱起,他深知,这个宝箱里所隐藏的秘密,或许就是解开这一连串错综复杂案件的关键所在。然而,要找到开启这个宝箱的钥匙,从而突破案件的重重迷雾,却绝非易事。

“弹道数据库有匹配吗?”李鑫的声音比平时低了两度,透着一股冷峻的寒意,仿佛要将这实验室的空气都瞬间冻结。他的视线不经意间落在小刘胸前的工牌上,留意到对方的入职时间是2019年,刚好在“雷霆案”结案后的一年。这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在他心中却泛起了一丝难以言说的涟漪。

“正在跑比对...”小刘的手指在键盘上如飞般跳动,神情高度专注,额头上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突然,屏幕右下角弹出一个醒目的红色警示框,如同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瞬间打破了这紧张得让人窒息的等待。“匹配度100%,弹头金属成分与雷霆案编号LT - 037的弹头完全一致。”小刘惊讶地转头看向李鑫,护目镜后的眼睛里满是难以置信的神色。“这意味着,凶手用的是同一批走私军火,甚至可能是同一把枪改装的。”这个结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两人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李鑫的脑海中突然如电光火石般闪过张成临终前那艰难做出的手势——扣动扳机。他清楚地记得,改装后的54式手枪通常需要手动扳动击锤,而“雷霆案”中的枪械正是如此改装,目的是为了提高射击精度。这一系列看似分散的线索,如同拼图的碎片,在他脑海中逐渐拼凑出一幅模糊却又令人胆寒的画面。他急忙摸出手机,调出张成女儿满月合影。照片的背景里,明辉制药的烟囱下方,隐约可见一个身着黑色夹克的身影。他眯起眼睛,仔细目测这个身影的身高在180cm左右,与王强之前描述的“178 - 182cm”完全吻合。这一发现,让他的心中猛地一凛,仿佛在黑暗中逐渐浮现出了凶手那模糊的轮廓。

“射击角度分析出来了吗?”李鑫一边说着,一边将手机照片推给小刘。小刘接过手机,拿起放大镜仔细扫过画面,瞳孔突然如遭重击般收缩——那个穿夹克的男人袖口露出半截红绳,绳结样式与赵建国局长腕间的平安绳一模一样。这一细节,如同一条隐藏在黑暗中的毒蛇,突然探出了头,让人心生寒意。

“仰角15度,弹道抛物线顶点高度2.3米,”小刘迅速调出3D模拟图,屏幕上的虚拟人像举起右手,栩栩如生地模拟着射击的动作。“根据这个角度,凶手身高在178 - 182cm之间,惯用右手,射击时处于半蹲姿势。”他的指尖划过虚拟人像的腰部,继续说道:“而且,凶手佩戴了战术腰封,右侧有两个弹匣袋,左腰挂着多功能工具包——和昨晚监控里的身影一致。”随着小刘的分析,凶手的形象在他们眼前逐渐清晰起来,然而,这也让李鑫越发清晰地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极为狡猾且有着深厚背景的对手。案件的真相,似乎仍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如同一个狡黠的幽灵,在黑暗中窥视着他们,等待着他们去进一步揭开那神秘的面纱。

(注意:本章故事情节纯属虚构,与现实世界绝无雷同。)


    (http://www.xwcsw.com/book/EHJAF0-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
下午茶书屋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