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左良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5章 左良玉

 

林宇对于左良玉怀着和洪承畴一样的复杂情感。

早年间的洪承畴,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国之栋梁。率秦军转战陕豫,将李自成围困在车厢峡,险些一举剿灭李自成。后任蓟辽总督,在辽东与清军浴血奋战。松山一役,粮尽援绝,被俘后绝食明志,五个月后才在皇太极的劝降下归顺。

不过汉奸的罪名洪承畴是洗不掉的。

降清后,他献策"以汉制汉",主持招抚江南,追剿南明永历政权。亲手葬送了大明半壁江山。

有人说他是见明朝气数己尽,对朝廷没有希望了,想早日结束战乱还天下百姓一个安稳。

其实这是屁话,洪承畴见证了清军在关内的这么多次屠杀,他的出谋划策,沾满了汉人的血。

像此刻被围在锦州城的祖大寿,后面也是归降清朝,但基本处于半隐居状态,所以后人对祖大寿的评价也相对宽容,认为这是身处绝境下,为了保全锦州军民的无奈之举。

而左良玉,一个号称拥兵八十万的明末大军阀!和洪承畴也有类似的地方,早期为朝廷抗击满清、围剿张献忠的大西军都是败少胜多,可到了中期就变成了保存实力,划水不出力,崇祯15年后就彻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军阀形象。

不过左良玉虽号称拥兵八十万之众,实则有极大水分。正规军队其实仅有五万余人,嫡系精锐不足两万。余者多为平定流寇之时收编的流民散勇。这些乌合之众平日只会劫掠乡里,欺压百姓,一旦临阵对敌,往往未战先溃,逃遁之速更甚于败军。

所有左良玉军中经常发生抢劫百姓的事也见怪不怪了,因为他是真管不住这么多人。像崇祯帝死后,左良玉在湖广以清君侧为名,进军南京讨伐当时的权臣马士英。

到九江时,他邀约九江总督袁继咸一同前往。而袁继咸坚守大义,拒绝并严令部下不准左兵入城。但其部将张世勋与左军勾结,趁夜纵火打开城门。

左军进城时,左良玉严禁士兵抢劫。可基本上没人听他的,当晚入城的左军还是烧杀抢掠,城内火光冲天。左良玉看到九江城陷入火海,自觉没约束好部下,辜负了总督袁继咸,最终愧叹了句“吾负袁公矣。” 当场吐血不止,被活活气死了。

对于林宇来说,左良玉完全是可以争取的,左良玉之前之所以喜欢摆烂、划水,听调不听宣是因为他‘怕’。

为什么怕?第一,左良玉心里清楚,这所谓的八十万大军就是花架子,对上张献忠或李自成打起来真不一定能赢,赢不了怎么办?毕竟自己己经把牛吹出去了,‘我左良玉手握八十万大军’,结果连个张献忠都围剿不掉,那皇帝会不会找我麻烦?

第二就是自己手里可战之兵总共就这么几万人,若真尽全力围剿张献忠,打不打的过另说,万一把自己手里这点兵打没了,那皇帝会不会鸟尽弓藏算旧账?

像之前的那些将领卢象生、孙承宗、袁崇焕、孙元化....包括近日才被杀的刘泽清,这些人哪个有好下场?下一个会不会就是我左良玉?

所以左良玉怕皇帝找他麻烦,更怕自己手里这群乌合之众控制不住哗变。所以能不动尽量不动,狗住要紧,在这乱世,兵权就是筹码,就连朝廷不发军饷他都想办法自己解决。

林宇现在想拉拢控制住左良玉还是有些麻烦的,毕竟刘泽清的前车之鉴才发生不久,左良玉己成惊弓之鸟。这会估计就算皇帝说给他准备了一百万两军饷让他来京城搬他都不敢。所以暂时让他牵制住张献忠就行了,不要求他能打出什么战果。

林宇坐在东暖阁宝座上思绪漫天,一旁兽炉中升起的沉香烟缕也抚不平他紧锁的眉头。殿外北风呼啸,恰似这危如累卵的时局,建奴虎视关外,流寇席卷中原,两线作战貌似是最坏的情况,但诏令己如离弦之箭,不可收回。

他仰头看向大殿上方挂着的 "思九" 金匾,终是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是输是赢,全看天意了...."

——

北首隶永平府外八十里处

暮色渐沉,一支绵延数十里的大军正沿着官道浩荡前行。旌旗猎猎,刀戟如林,马蹄踏起阵阵黄尘。

只见前方一骑快马飞驰而来,马蹄声如急鼓。那斥候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抱拳高声禀报——

"启禀大帅!前锋己抵抚宁县界,距城不足十里!"

孙传庭手搭凉棚极目远眺。他略一沉吟,随即振甲厉声道:

"传我将令!全军整肃入城,马不解鞍,刀不离手。着先锋营即刻接管防务,撒出哨骑于城外哨探!"

"遵令!"那斥候说罢便又翻身上马,将军令传入各营。

抚宁县距山海关己不足八十里,若行军一日便可兵临关下。

然而这些时日,孙传庭刻意放缓了行军速度,从北京至山海关,原本十日可抵的行程,他足足耗费了十五日。

大军行至城关处,抚宁县令张毓泰早己在城门口迎接。

张毓泰远远望见孙传庭的帅旗,忙整了整官袍迎上前去:"伯雅兄,别来无恙!自崇祯八年一别,不想竟在此处重逢。"他抬眼打量着对方鲜亮的甲胄,又笑道:"如今兄台重获圣眷,统帅雄师,想必早己把我这小小县令忘之脑后了吧?"

孙传庭早年任陕西巡抚时,张毓泰任山东青州府推官,二人曾并肩作战参与过对流寇的跨省协剿。

孙传庭闻言猛然勒住缰绳。他定睛细看,不由得失声惊呼:"张毓泰,张文启?!"

随即翻身下马,一把扶住对方双臂:"文启!当年山东一别,怎的..."话到此处突然顿住,环顾西周军容,又惊又喜道:"你何时到这边塞要冲做了父母官?"

张毓泰捋须大笑:"哈哈 伯雅兄,这些宦海浮沉之事,不提也罢,不提也罢!"

他侧身让开官道,抬手遥指城中:"你远道而来,我身为兄长本该备下薄酒,与你把盏话旧。只是——"他目光扫过绵延的大军,:"兄台军务在身,不如今夜暂歇寒舍,你我挑灯夜话,可好?"

二人相视一笑,随即挽住张毓泰的手臂。夕阳余晖中,这对故交沿着青石官道并肩入城,铁甲与儒袍在暮色中交映生辉。城头戍卒见状,纷纷收起兵刃肃立致敬,只听得战靴与布履踏过瓮城门洞的回声....


    (http://www.xwcsw.com/book/EIIEJ0-4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
下午茶书屋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