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沟村委会前的空地上,乌泱泱挤了百十号人。七月的日头毒辣辣地晒着,却浇不灭人群中的火气。林薇跟在陈有根身后下车时,立刻感受到无数道目光像钉子一样扎过来。
"陈总!"李家沟的老支书迎上来,皱纹里夹着汗珠,"乡亲们听说要在手机上种地,都觉得不靠谱..."
"放屁!"一个粗犷的声音炸响。人群自动分开,露出个铁塔般的黑脸汉子——李铁柱,李家沟出了名的倔脾气,也是村里苹果种得最好的"土专家"。"什么'电子老农'?糊弄鬼呢!我种了三十年地,还得靠个破手机告诉我哪缺水哪缺肥?"
他扬手把一个崭新的智能手机摔在陈有根脚前,屏幕顿时裂成蛛网。那是公司刚配发给联营户的终端设备。
人群骚动起来,附和声西起:
"就是!老祖宗的法子够用了!"
"搞这些花里胡哨的,还不是想多收钱!"
"俺们就想老老实实种地,整这些没用的!"
林薇的手心沁出冷汗。她偷瞄陈有根,却发现他面色如常,甚至弯腰捡起了那部摔坏的手机。
"铁柱哥,"陈有根的声音不高,却让嘈杂的人群安静下来,"听说你家西坡那片果园,去年比前年少收了两成?"
李铁柱脸色一变:"那是...那是天旱!"
"是吗?"陈有根从公文包里抽出一份文件,"公司技术部的记录显示,你那片园子不是旱的,是涝的。七月连续降雨,你按老经验又补浇了一次大水,结果烂根了。"
李铁柱涨红了脸:"你、你瞎说!"
"数据不会骗人。"陈有根翻开文件,"这是当时果园墒情监测记录,红色是过湿区域——正好对应你后来补苗的位置。"
人群开始窃窃私语。李铁柱的果园减产是事实,但没人想到竟是浇水浇错的。
"铁柱哥,"陈有根突然话锋一转,"你去年疏果时,是不是发现东南角的果子比西北角的甜?"
"啊?"李铁柱一愣,"是...是有这回事。"
"因为东南角日照多两小时。"陈有根亮出手机,调出一张光照分析图,"这是'电子老农'算出来的。如果能提前知道,你在修枝时多留东南面的结果枝,产量还能增一成。"
李铁柱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
"乡亲们,"陈有根提高声音,"公司搞这套系统,不是要取代大家的经验,是要把大家的经验传下去!"他招手让林薇上前,"林工,演示一下。"
林薇深吸一口气,打开平板上的系统:"比如...比如王各庄的王大娘发现,她家果园北面种一排花椒树,虫害就少。这个经验输入系统后,现在所有土质相似的联营果园都会收到建议。"她调出一张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农户们上传的标记。
"再比如,"她越说越流畅,"上个月赵家台的赵叔发现,某种野草多的地方果子更甜。系统正在分析是不是这种草改变了土壤微生物..."
人群的议论声越来越大。一个瘦小的老头突然挤到前面——是李家沟最年长的李三爷,九十多了还坚持下地。
"让我瞧瞧。"老人颤巍巍地伸手。林薇赶紧蹲下,把平板放低。
李三爷眯着眼看了会儿,突然指着屏幕:"这疙瘩!这儿土发僵,得用草木灰!我爹那辈就这么治!"
林薇立刻标记:"三爷,您说得太对了!系统检测到这里pH值偏低,草木灰正好能调节!"
老支书见状,赶紧趁热打铁:"乡亲们,陈总这是给咱送'宝贝'啊!老经验装进电脑,子子孙孙都能用!"
风向开始转变。有人小声嘀咕:"要是真能记住三爷的法子..."
"我闺女在城里,要是能手机上看我咋种地..."
李铁柱却还不服气:"说得轻巧!这玩意儿谁会用?我们这些老骨头..."
"我教您。"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众人回头,只见狗蛋不知什么时候来了,手里也拿着个平板。"铁柱叔,可简单了!点这里拍照,这里说话,这里写字...我爷爷三天就学会了!"
陈老汉站在人群外围,闻言哼了一声,却也没否认。
"这样吧,"陈有根见火候差不多了,"咱们搞个比赛。铁柱哥,挑你最好的两亩果园,一亩按你的老法子管,一亩用'电子老农'辅助。到秋收,看哪亩产量高、品质好。输了,我赔你双倍差价;赢了,你给系统当代言人,怎么样?"
人群爆发出一阵哄笑和起哄声。李铁柱的脸一阵红一阵白,最后狠狠一跺脚:"比就比!我还怕了台电脑不成?"
就这样,一场关乎传统与未来的较量,在李家沟的果园里悄然展开。
转眼到了八月,正是果树膨果的关键期。李铁柱天天泡在两块试验园里,较劲似的按两种方法管理。奇怪的是,他往"电子老农"园跑的次数明显更多。
这天傍晚,林薇照例来采集数据,远远看见李铁柱蹲在"电子老农"园的地头,正对着手机说话:"...东南角第三棵树,叶背有红蜘蛛,不多,我捏死了。系统说可以喷大蒜水?"
林薇惊讶地停下脚步。这个曾经把手机摔碎的铁汉,现在居然主动向系统求助?
更让她吃惊的是,李铁柱说完后,竟小心翼翼地把手机揣进怀里,还拍了拍,像对待什么宝贝似的。
回公司的路上,林薇的电动车没电了,只好推着走。天色渐暗,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她抬头望去,只见暮色中,李铁柱开着拖拉机,后面拖着个自制的大水箱,正在给果园灌水。而拖拉机的方向盘旁边,赫然固定着那部智能手机,屏幕在黑暗中泛着微光。
这一幕,让林薇忽然湿了眼眶。她终于明白了陈有根说的"给经验插上翅膀"是什么意思——不是用科技取代农人,而是让科技成为农人新的臂膀。
秋收比试的结果毫无悬念。"电子老农"辅助的那亩园,不仅产量高出15%,糖度、果形等指标也全面胜出。更重要的是,农药用量减少了三成,肥料利用率提高了20%。
李铁柱愿赌服输,成了系统最积极的推广者。现在他走到哪都捧着手机,见人就炫耀:"看,系统说我这儿该疏枝了!""瞧,这棵树缺钾,得赶紧补!"
更让人惊喜的是,他还在系统里上传了十几条独家经验:"李铁柱治红蜘蛛秘方"、"李记保果三招"...每条下面都有上百人点赞。
这场较量的胜利,像一阵春风,吹散了联营基地对新技术的疑虑。注册使用系统的农户一周内暴涨到三百多,老农们争先恐后地上传自己的"独门秘籍",系统知识库以惊人的速度充实起来。
陈有根站在公司的数据大屏前,看着地图上不断闪烁的用户标记——那每一个光点,都是一位农人智慧的结晶。林薇兴奋地汇报:"陈总,现在系统每天新增农户自发标注超过200条!我们己经开始训练AI模型,下个版本就能自动识别常见病虫害了!"
"不错。"陈有根点点头,却话锋一转,"但别太依赖技术。农人的经验再智能,也替代不了脚踩泥土的感觉。"
正说着,办公室门被推开。陈老汉拎着个布袋子走进来,往桌上一倒——十几个红艳艳的苹果滚了出来。
"尝尝。"老人简短地说,"'电子老农'园和李铁柱园子的。"
陈有根拿起两个苹果,分别咬了一口。左边的甜脆多汁,右边的略显干涩。
"左边是...?"
"铁柱的。"陈老汉难得地露出一丝笑意,"那小子,偷偷把两亩园子都按系统管了。"
三人相视而笑。窗外,秋日的阳光洒满果园,给每一颗果实镀上金边。那些沉甸甸的枝头,承载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完美注解——老农的智慧与科技的力量,就像果树与土壤,看似对立,实则共生共荣。
(http://www.xwcsw.com/book/GCEAIG-2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