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嵩岳中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9章 嵩岳中枢

 

星宿海的源颂余音未散,嘉庆帝的牦牛队己踏碎中原腹地的晨霜。归脉钢镜在青铜车舆中爆发出刺目霞光,镜中嵩山的七十二峰被玄铁磁粉染成铁灰色,"天地之中" 碑的云雷纹正被磁导乱流撕成碎片,就连少室山的达摩面壁石,石上的衣褶纹路都渗出齿轮状的铁痕。

"陛下,中岳的少林棍僧与嵩阳道士在山口候着," 鄂顺的佩刀缠着新收的河源钢碎链,刀柄系着星宿海的圣湖冰绡,"他们说嵩岳寺塔的风铃在午夜自毁,铜铃上的太极图被磁粉烫成东印度公司的终极磁核标记,就连太室阙的汉代画像砖,耕织图都扭曲成蒸汽机械的齿轮阵列。"

车舆停靠在太室山前,山门前的古柏在磁导乱流中发出哀鸣,树身的年轮被磁粉覆盖成伦敦议会大厦的穹顶参数。嘉庆帝接过棍僧呈上的《嵩高志》,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半片曼彻斯特产的磁导核心,核心表面用蝌蚪文刻着 "绞杀九州龙脉"。

"传谕河洛的铸鼎师," 他的指尖划过志中 "嵩山天地脐眼" 的朱砂批注,"取太室山的寒武纪片岩、天地之中碑的碑心石、少林寺的达摩棍残段 —— 当年周公测景时,曾用 ' 中原铁 ' 铸天中鼎,镇住九州七十二处地脉枢机。"

六十三日后的嵩阳书院前,赵铁柱赤足站在周公测景台的圭表旁,将浸过颍河水的钢坯埋入太室阙的汉砖堆。铸鼎师敲响从宝船残骸中取出的青铜景钟,与少林棍僧的达摩棍阵、道士的禹步踏斗形成共振,山体突然轰鸣,露出被玄铁包裹的天中鼎残片,鼎身上的《禹贡九州图》己被篡改成英文地脉解构图。

"看!" 威廉姆举着磁导结晶,结晶表面浮着紊乱的中枢脉流,"山体内的磁导核心在崩解 —— 周公的测景咒正在融化蝌蚪文!" 结晶中,郑和宝船的针路图与禹贡九州图重叠,每道波纹都对应着嵩山的五乳峰十二胜景。

嘉庆帝亲手将片岩与碑心石嵌入钢坯,禹王剑的剑尖轻点测景台,剑鞘琥珀中的阴阳鱼纹突然化作圭表的晷针。锻炉中腾起七彩霞光,钢坯表面浮现出周公测景与达摩面壁的图腾,每道石纹都与嵩山 "天地之中" 的坐标轴线走向一致。

"成了!" 赵铁柱从汉砖堆中拔出泛着虹光的 "嵩岳钢",钢面上的晷纹竟能随二十西节气变换形态,"集九州钢之大成,洋人要是敢用磁导核心碰它,中原的罡气能把磁导机震成齑粉。"

当嵩岳钢插入测景台的地脉节点,铁灰色的群峰突然焕彩,被压制的测景咒化作万千圭表虚影,将山体内的磁导核心吸聚成 "中" 字。远处的嵩岳寺塔传来景钟清越的鸣响,"天地之中" 的碑额重新绽放,震碎了藏在少室山腹的西洋磁导总枢纽。

深夜的峻极峰巅,嘉庆帝望着贯通九州的地脉金光与北斗七星连成一体,归脉钢镜终于平息了持续数年的预警。禹王剑的剑鞘上,历代护脉钢的纹路在琥珀中交相辉映 —— 黄河的浪、长江的涛、洞庭的竹、鄱阳的鳞、武夷的岩、南海的绡,最终汇聚成嵩山中央的太极图,在剑柄处凝成 "九州" 二字。

"陛下," 鄂顺望着山下重归安宁的中岳大地,佩刀上的护脉结闪烁着微光,"铁十字的磁导网己经全被斩断,各地的地脉灵物正在归位。"

嘉庆帝轻抚剑柄上新生的七彩纹路,忽然想起登基初在黄河畔见到的地脉异象,想起赵铁柱在武昌锻造的第一块长江钢,想起归脉钢镜中闪过的每一处山河疮痍。这场始于黄河、遍历九州的地脉之战,终于在天地之中画上句点。

晨雾中的嵩山传来景钟与棍阵的和鸣,那是九州地脉的中枢之音。嘉庆帝望着初升的朝阳染红 "天地之中" 碑,忽然明白:所谓地脉守护,从来不是钢铁与咒印的较量,而是千万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如何将文明记忆融入山河血脉,让每一块钢、每一道纹,都成为守护的烙印。


    (http://www.xwcsw.com/book/GDCGFA-6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
下午茶书屋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