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举、张纯二人深知汉军即将兵临城下,丝毫不敢懈怠,全身心地投入到整军备战之中,密切提防着汉军的一举一动。而丘力居则率领乌桓人来到蓟县,与刘焉的部队短兵相接,双方在蓟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鏖战,打得不可开交。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周潜当机立断,传令张牛角按兵不动,密切关注局势变化,时刻准备迎接可能从幽燕地区席卷而来的风暴。当幽州、冀州的局势发展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时,周潜果断下令起兵,开拔进入代郡。
此次出征,周潜决定亲自挂帅,他深知代郡之战对于黄巾军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随行的有军师参谋贾诩、田丰、沮授等智谋之士,他们将为行军作战出谋划策。而典韦、禇飞燕、张白骑、阎行、李大目、卞喜、眭固、周仓等将领,皆是黄巾军的精锐,他们英勇善战,是周潜麾下的得力干将。此次出征,周潜共率领五万士卒,士气高昂,浩浩荡荡地向着代郡进发。
出发前,周潜对太行山的防务也做了精心安排。他留阎忠总领太行山政务,确保后方稳定有序。张牛角继续镇守军都陉,以防备幽州兵马的突然袭击;徐晃继续坚守井陉关,警惕着太原方向的敌军;卞大则坐镇井陉县,严密防备冀州兵马的异动。
代郡治所设于代县,下辖代县、当城、桑干、阳原、平舒、灵丘、广昌、卤城、班氏、平邑、道人、参合、高柳、延陵、马城、且如、东安阳,共计一十七座城池。然而,代郡面临的主要敌人并非汉军,而是北方的鲜卑人。自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建立鲜卑王庭后,鲜卑便成为汉朝北部边疆的心腹大患。到了东汉末年,桓帝和灵帝时期,朝政腐败,国力逐渐衰弱,鲜卑对边境的侵扰愈发频繁且严重。公元一七七年,东汉朝廷派遣夏育、田晏等将领出征鲜卑,却遭遇惨败,众多兵员被斩杀,辎重损失殆尽。此后,鲜卑对东汉边境的威胁更是与日俱增。
就拿汉朝代郡来说,每次鲜卑入侵,城内或许因鲜卑觉得攻城得不偿失而侥幸逃过一劫,但城外的各个村子在鲜卑经过后,往往是一片焦土。他们抢夺财物、掳掠妇女,将青壮年掠为奴隶,焚烧带不走的东西,残杀老弱妇孺,手段极其残忍。
周潜率军一路前行,看着眼前这满目疮痍的景象,心中悲愤交加,不禁握紧了拳头,暗暗发誓:“我一定会为你们报仇的。”他目光坚定地看向北方草原的方向,轻声说道:“放心,我一定会救你们回家的。”
随后,周潜迅速做出部署:“传令,按照我们之前推演的方案,大军分三路占领代郡城池。这一次,我们速度要快,务必在鲜卑人反应过来之前占领代郡。斥候队前出至少五十里,我不想让鲜卑人过早察觉我们的到来。”
“是,主公!我等必不辱使命。”众人齐声回应,声音响彻云霄,彰显出坚定的决心。
左路军由足智多谋的田丰带领,右路军则由黄忠统领以颇具战略眼光的沮授为参谋,中路军由周潜亲自率领,军师贾诩随行辅佐。三路大军各自明确了目标城池后,一路急行军,朝着各自的目的地疾驰而去。
周潜率领的中路军一路前行,只见代郡的城池大多残破不堪,百姓流离失所。看到周潜的大军到来,许多城池的守军因久受战乱之苦,无心抵抗,纷纷望风而降。每占领一座城池,周潜都会亲自进城查看。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人口凋零的凄凉景象,一路过来,他己经占领了三座城池,然而这三座城池加起来,竟然连一万人都凑不出来。
在每一座占领的城池中,周潜都会下令放粮赈济百姓,分派得力的官吏进行治理。同时,他还会仔细甄别当地的土豪世家以及各级官员,留下那些品行端正、没有问题的人,让他们协助军政府官吏维持当地秩序。军政府官吏们积极宣传军政府的政策,推行以工代赈的方法,努力改善治下百姓的生活状况。一时间,百姓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对黄巾军的到来充满了感激。
在周潜出兵代郡之后,黄巾军的斥候们便如撒网般大量分散开来,仔细找寻可能出现的敌人。一支由屯长带领的百人斥候骑兵小队,正小心翼翼地在周边区域搜索敌军踪迹。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警惕,每一次马蹄的起落都带着紧张的节奏。
与此同时,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一个小型鲜卑部落正在悠闲地放牧。部落的百夫长带着一百余名轻骑兵,如往常一样巡视着领地。他们长期在草原上横行无忌,根本没有察觉到危险正悄然逼近。
突然,两方人马在一片隐蔽的山谷口不期而遇。刹那间,空气仿佛凝固,双方的眼神中都闪过一丝惊愕。黄巾军屯长心中一凛,迅速下达命令:“不得走脱一人!”这简短而有力的话语,如同战鼓般在每个黄巾军骑兵心中敲响。
鲜卑百夫长反应也极为迅速,他一声呼啸,麾下的轻骑兵们迅速散开,形成一个松散的弧形。他们纷纷从腰间抽出短弓,搭上骨箭,眼神中透露出凶狠与决绝。而黄巾军斥候骑兵们则不慌不忙,他们熟练地从背上取下连弩,整齐划一地瞄准了敌人。
“放!”屯长一声令下,连弩齐响,三排利箭如飞蝗般朝着鲜卑骑兵射去。由于黄巾军骑兵身着轻型锁子铁甲,在防护上占据了一定优势。而鲜卑骑兵没有甲胄的保护,瞬间就有不少人中箭落马。但他们并未慌乱,凭借着娴熟的骑术,灵活地在箭雨中穿梭,同时也开始放箭还击。骨箭带着尖锐的呼啸声,向黄巾军骑兵袭来,虽然杀伤力不如连弩,但也有个别黄巾军骑兵不幸中箭,闷哼一声摔下马来。
转眼间,双方骑兵就冲到了近前。鲜卑轻骑兵挥舞着弯刀,如旋风般切入黄巾军的队列。他们的弯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每一次挥舞都带着致命的威胁。而黄巾军斥候骑兵则长枪如林,狠狠地刺向冲来的敌人。长枪的枪尖穿透了鲜卑骑兵的身体,鲜血飞溅而出。
在激烈的近身搏斗中,一位黄巾军骑兵被鲜卑骑兵的弯刀砍中了手臂,鲜血首流。但他咬着牙,忍着剧痛,反手抽出斩马刀,大喝一声,朝着敌人的脖颈砍去。那鲜卑骑兵躲避不及,头颅瞬间被斩落,身体从马背上栽倒下来。
屯长在人群中左冲右突,他的长枪舞得密不透风,所到之处,鲜卑骑兵纷纷落马。鲜卑百夫长见状,怒吼一声,拍马朝着屯长冲了过来。他的弯刀高高举起,带着一股凌厉的气势劈向屯长。屯长眼疾手快,侧身一闪,长枪顺势刺向百夫长的胸口。百夫长急忙侧身躲避,刀锋在屯长的铁甲上划出一道火花。
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双方都杀红了眼。黄巾军骑兵凭借着精良的武器和坚固的甲胄,逐渐占据了上风。鲜卑骑兵虽然勇猛,但在装备和组织上的劣势逐渐显现出来。他们的人数在不断减少,士气也开始低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鲜卑骑兵的防线开始崩溃。他们有的试图突围逃跑,但都被黄巾军骑兵紧紧拦住。最终,这场遭遇战以黄巾军的胜利而告终。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满了鲜卑骑兵的尸体,鲜血将草地染成了暗红色。
屯长勒住缰绳,看着眼前的惨状,长舒了一口气。这次遭遇战是他们第一次跟鲜卑人动手,这一次小小的胜利证明了黄巾军的实力。
(http://www.xwcsw.com/book/GIIEIF-3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