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们,K568次列车己经到达终点站......"广播里的女声带着熟悉的乡音。周凡紧了紧背包带,那里面装着他这一年来最珍贵的收获:战友们送的纪念品,各地买的特色小物件,又回想起花重金请物流。寄回老家还有那套几乎花光他转业费的动力伞装备和其他东西。
走出车站,周凡下意识地摸向口袋里的钥匙。那把老宅的钥匙,在他离家前特意用红绳系好,现在红绳己经褪色发白,却依然结实。
中午到家时,街对面的王婶看到他时明显愣了一下,然后惊喜地招手:"小周?旅游回来了?""回来了,王婶。"周凡笑着点头,注意到王婶眼角的皱纹比去年更深了。
门锁有些生锈,钥匙转了两圈才打开。推开门的一瞬间,积攒的灰尘被气流带动,周凡站在门口,恍惚间似乎看见父亲坐在客厅那把藤椅上,像往常一样朝他转过头来......藤椅扶手上有道明显的凹痕,是父亲常年留下的。"爸,我回来了。"他轻声说,回应他的只有空荡荡的回音和窗外麻雀的啁啾。
放下行李,周凡开始打扫。父亲的遗像还摆在供桌上,相片里的父亲穿着那件深蓝色的中山装,笑容温和。周凡用袖子轻轻擦了擦相框,发现相框背面贴着一张便签:"儿子,爸为你骄傲。"字迹有些歪斜,应该是父亲病重时写的。相框后的暗格里,他发现了父亲珍藏的军功章——那是他第一次获得三等功时寄回家的,没想到父亲一首贴身收藏。军功章下面还压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周凡新兵时的合影,父亲用红笔在他站立的位置画了个圈。
到了晚上,周凡从橱柜里拿出两瓶酒。这些酒都是他特意为村长挑选的,以表达对村长一年多来照顾父亲的感激之情。酒瓶上还贴着哈尔滨的价签,他小心地撕下来,又用湿布擦了擦瓶身。怀揣着美酒,他脚步轻快地朝着村长家走去。一路上,他闻到了熟悉的柴火饭香,听见了几户人家传出的电视声,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兴奋,毕竟己经有一年没有回家了。
他来到了村长家门前,发现院墙上新刷了白灰,门框上贴着的春联还崭新如初。村长见到他,脸上立刻露出了欣喜的笑容,热情地将他迎进屋内。"可算回来了!"村长拍着他的肩膀,手掌厚实有力,"你爸要是知道你走了这么多地方,肯定高兴。"屋内飘着腊肉的香气,灶台上的水壶正冒着热气。
进屋后,村长赶忙下厨,为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腊肉炒蒜苗、红烧鲫鱼、自家腌的咸鸭蛋......都是周凡小时候爱吃的。两人一边品尝着美味佳肴,一边畅聊起彼此的近况。村长说起村里新修的水泥路,周凡则讲述着在哈尔滨见到何琴的情景。不知不觉间,酒过三巡,他也有些微醺了。村长见他有些醉意,便安排他在自己家留宿一晚。他也不客气,倒头便睡,一夜无梦,首到第二天早晨自然醒来。
清晨,阳光如金色的纱幔,透过窗户的缝隙,轻柔地洒在他的身上。他悠悠地伸了个懒腰,听见院子里村长喂鸡的声响,
起床后,他简单地洗漱了一番,然后老村长给了一堆信件。跟着老村长。来到了那个专门放置他寄送邮件的地方
推开仓库大门的那一刻,周凡的瞳孔微微放大——眼前堆积如山的包裹,周凡注意到,战友们在打包时考虑到了各种细节:易碎物品用泡沫棉隔开;电子设备都放了防潮剂;就连那些工具,也都按照使用场景配套包装——攀岩绳和安全带放在一起,渔具和防水灯打成一个包裹。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他想起了当年在部队时,老兵们也是这样手把手教他们整理装备的。些包裹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是他自己购买的各种物品,有的则是各地战友寄来的礼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庞大的动力伞和背包,它们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好家伙,你这是要把军械库搬回家啊?"老村长用烟袋杆挑起防尘罩一角,露出里面墨绿色的伞衣。伞包侧面还挂着购买时店主附赠的快速折叠指南,羊皮纸上用烫金印着"铁翼"的LOGO。
老村长咂了咂嘴,烟袋锅在箱沿上磕了磕:"你这些战友啊......"话没说完,突然被角落里一个迷彩背包吸引。那背包鼓鼓囊囊的,侧面网兜里插着根荧光棒,在昏暗的仓库里泛着幽幽绿光。
周凡走过去拉开,防水布摩擦发出沙沙声响。包里整齐码着六盒自热口粮,每盒上都用马克笔标注着口味。最底下压着个防水袋,拆开后竟是套完整的急救包,连静脉注射器都备齐了。袋子里滑出张照片,是周凡当年带过的特战小队合影,背面写着:"教官,山里蛇多,血清备了两支。"
阳光透过仓库的气窗,在水泥地上投下菱形的光斑。周凡站在光晕里,一件件清点着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馈赠各种东西。防潮垫、攀岩绳、指北针......每样装备都带着战友们熟悉的笔迹,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我们一首都在。"
当周凡掀开另一个缠着迷彩胶带的木箱时,金属碰撞的脆响在仓库里回荡。箱内用泡沫分格固定着五把多功能军刀,其中那把带血槽的丛林求生刀格外醒目。刀柄上刻着"空降兵永不独行"的小字,刀鞘内侧还藏着卷防水火柴。老村长突然"嘿"了一声,从箱底抽出个牛皮纸包,拆开竟是套崭新的87式迷彩服,臂章位置绣着周凡当年的部队编号。
"这些玩意儿..."老村长抖开迷彩服比划着,"够装备半个民兵连了。"他踢了踢脚边印着英文的长条箱,"这又是什么宝贝?"
周凡用随身的工具卡撬开箱子,呼吸顿时一滞——这是把德国产的军用级望远镜,物镜上镀着幽蓝的增透膜。当他举起望远镜对准窗外时,三百米外老槐树上的鸟窝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镜身上刻着"纪念朱日和-"的字样,正是他们参加跨军区演习那年。
金属盒子里面装的是海上船舶呼叫专用电台最好的那一种北斗导航带液晶屏。周凡输入密码时手指微微发抖,箱盖弹开的瞬间,液晶屏自动亮起,显示出卫星定位的坐标点。这台价值几万的设备是他在军品展上一眼相中的,不仅能接收不同频段,还自带加密通话功能。现在它安静地躺在防震海绵里,旁边的小盒子里装着十二块备用电池。这在丛林海上高山中失去方向,呼叫救援十分管用。
有一些从各地战友那里寄来的东西,五花八门,让他有些应接不暇。纸箱、木箱、防水帆布袋,堆满了院子的角落。他粗略地估计了一下,自己购买的这些物品恐怕价值近20万。这其中不仅包括了他10年的退伍复员费花去大部分,还有父亲留给他的那笔钱——原本是让他成家立业用的,如今也被他花得七七八八了。
毕竟,他对那些军事发烧友的装备情有独钟,只要看到喜欢的,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战术手电、多功能军刀、防弹插板,甚至还有一套大疆无人机,一套下来价格动辄上万。每次下单时,他都会在心里给自己找个理由:“这东西关键时刻能救命”“野外生存用得着”……可东西越买越多,他的存款也越来越少。
(http://www.xwcsw.com/book/GJ0C0H-1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