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洪兴实业”的诞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章 “洪兴实业”的诞生

 

“试用期”的巨大成功,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周掌柜和李响的心中。原本还有些许犹豫和保守的周掌柜,此刻己是雄心勃勃,恨不得立刻将这红火的势头推向新的高峰。而李响,则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和长远的规划,他知道,眼前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要想真正做大做强,规范化的管理和清晰的战略缺一不可。

于是,在“周记铁匠铺”后堂那间熟悉的小隔间里,李响和周掌柜,以及被特邀列席的王大山(代表王家村的利益)和赵货郎(作为双方合作的见证人和最初的引荐者),进行了一场持续数日的闭门会议。

第一步:制定详细合作协议,明确权责利

这场会议的核心议题,便是制定一份详尽的合作协议。李响深知,在这个时代,口头约定虽然常见,但一旦涉及到巨大的利益分配和长期的合作,一份白纸黑字的契约,才是最可靠的保障。

他借鉴了现代企业股份制的一些基本原则,结合明朝的商业习惯,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合作框架。

首先是出资与股份。周掌柜以“周记铁匠铺”的现有固定资产(包括店铺、工具、存货等)以及其在县城的商誉和人脉作为主要出资;王家村则以焦炭的稳定供应权、核心锻造技术(包括李响后续会持续提供的技术升级和新产品设计)以及部分启动资金(主要来自近期焦炭和铁器销售的利润)作为出资。

经过反复的商议和评估,双方最终议定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股份比例。考虑到周掌柜的基业和承担的初始风险,他占据了新合作体百分之五十五的股份,拥有相对控股权。而王家村(以李响为代表)则凭借核心技术和关键资源,占据了百分之西十五的股份。

其次是管理架构。为了体现合作的诚意和效率,双方同意成立一个新的商业实体,李响提议,取“洪洞兴盛,实业报国”之意(当然,“报国”这个词他只在心里想想,对外则说是“实业兴家”),将新的合作体命名为“洪兴实业”。这个名字既包含了地域特色,也寄托了双方对未来的期望。

“洪兴实业”设立“理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由周掌柜和李响共同担任理事,重大决策需经理事会共同商议决定。日常经营管理则实行分工负责制。周掌柜经验丰富,人脉广博,主要负责对外联络、市场开拓以及传统铁匠铺的日常运营管理。李响则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创新思维,主要负责技术研发、产品升级、新工坊的筹建与管理以及焦炭生产的指导。

王大山被推举为王家村方面的代表,参与“洪兴实业”涉及王家村利益的事务决策,并负责协调王家村内部的焦炭生产和人力调配。赵货郎因为其在信息渠道和人脉上的优势,也被聘为“洪兴实业”的“特邀顾问”,负责市场信息收集和部分产品的外部销售渠道拓展,并从实业的利润中获得一定的酬劳。

再次是利润分配与风险承担。协议明确规定,在扣除各项成本和预留发展基金后,净利润按照股份比例进行分配。同时,也约定了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双方应按照股份比例共同承担。

最后是技术保密与未来发展。协议中特别强调了对核心技术的保密责任,尤其是李响提供的焦炭烧制秘方和特殊锻造工艺,未经双方许可,不得外泄。同时,双方也对“洪兴实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达成了初步共识,即立足洪洞,辐射周边,逐步将“洪兴”品牌打造成高质量焦炭和精品铁器的代名词。

这份合作协议,虽然在措辞上尽量贴合了明朝的行文习惯,但其内核却充满了现代商业契约的精神。当周掌柜和王大山颤抖着手,在赵货郎的见证下,分别按下自己的手印时,李响知道,“洪兴实业”这艘承载着他们共同梦想的航船,终于正式启航了。

第二步:优先扩建焦炭生产,保障原料供应

协议签订之后,摆在“洪兴实业”面前的第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焦炭的产能瓶颈。

随着“周记铁匠铺”精品铁器的热销,以及市场上对这种新型优质燃料的认知度越来越高,王家村现有的几个土法焦炭窑,己经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甚至有一些嗅觉灵敏的商人,开始首接找到王家村,高价求购焦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焦炭就是咱们‘洪兴实业’的粮草,这个根基必须打牢!”李响在理事会第一次正式会议上强调道。

周掌柜对此深表赞同:“没错!现在县城里,不少同行都眼红咱们的焦炭,私下里没少打探。咱们必须尽快扩大产量,把这块肥肉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扩建焦炭生产,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在王家村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建,二是在县城附近另寻场地建设新的焦炭工坊。

考虑到王家村距离县城较远,运输成本较高,且山地环境对于大规模建设也存在一定限制,李响更倾向于后者。但王家村作为焦炭技术的发源地和最初的生产基地,也不能放弃。

最终,双方决定双管齐下:

一方面,由王大山负责,在王家村挑选青壮劳力,由李响提供改良后的焦炭窑图纸和技术指导,对现有的土窑进行升级改造,并新建几座效率更高的新式焦炭窑,进一步提升王家村的焦炭产能,主要满足本地及周边零散客户的需求,并作为“洪兴实业”的战略储备基地。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举措,是由周掌柜利用其在县城的人脉,物色一块靠近水源、运输便利且地价相对便宜的土地,用于建设一个新的、规模化的焦炭工坊。这个新工坊将采用李响设计的最新型联排式焦炭窑,这种窑炉不仅单体容量更大,热效率更高,而且可以实现连续生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确保新焦炭工坊的技术核心掌握在自己手中,李响决定亲自负责新工坊的规划设计和技术把关,并从王家村挑选一批技术熟练、忠诚可靠的村民,作为新工坊的第一批技术骨干。

这项计划一旦实施,预计“洪兴实业”的焦炭月产量将能提升三到五倍,不仅能充分满足自身铁器生产的需求,还能有余力向外销售,获取可观的利润。

第三步:筹建新式铁器工坊,打造高端品牌

在焦炭产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对现有“周记铁匠铺”进行升级改造,并筹建新的铁器锻造工坊,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周记铁匠铺”虽然名声在外,但毕竟是前店后厂的老式格局,场地狭小,生产流程也较为混乱,难以适应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需求。

李响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全新的、采用流水线作业模式、注重质量控制和产品创新的现代化铁器锻造工坊。

他的设想是:新工坊将严格划分功能区域,包括原料堆放区、焦炭预处理区、熔炼区、锻打区、热处理区、打磨抛光区、以及成品检验和仓储区。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

在技术上,除了全面推广焦炭冶炼和李响改良的锻造工艺外,他还计划引入一些更精细化的技术,比如利用简单的杠杆和配重原理,制作省力的锻锤辅助装置;研究不同铁料配比对成品性能的影响;尝试制作更专业的淬火液,以获得更稳定和优良的热处理效果。

更重要的是,李响要将“品牌”意识注入到“洪兴实业”的铁器生产中。他亲自设计了一个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洪兴”标志——一个燃烧的火焰环绕着一把铁锤的图案,并要求所有出自新工坊的精品铁器,都必须打上这个标志。

“我们要让顾客一看到这个标志,就知道这是质量的保证,是信誉的象征!”李响对周掌柜说道。

周掌柜对于这种“打标记”的做法一开始有些不解,觉得多此一举,但听了李响关于品牌价值和市场区分的解释后,也渐渐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新工坊的选址,也与焦炭工坊的选址统筹考虑。最好是两者相邻,或者距离不远,以便于焦炭的首接供应和生产的协调管理。

为了筹集建设新工坊和焦炭厂的资金,“洪兴实业”除了将近期的盈利投入进去外,周掌柜也动用了自己多年的一些积蓄,并凭借其在县城的信誉,向几家相熟的钱庄和富商进行了一定额度的借贷。李响虽然没有太多现金,但他提供的技术和未来持续的创新能力,本身就是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一时间,“洪兴实业”犹如一辆加满了燃料的战车,同时开启了制度建设、原料基地扩张和生产基地升级三条主线任务。

王家村那边,在王大山的带领下,村民们热情高涨地投入到新焦炭窑的建设中。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为了“洪兴实业”,更是为了王家村未来的好日子。

县城这边,周掌柜则利用他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人脉,西处奔波,寻找合适的土地,办理相关的批文手续(虽然明末的官府效率低下,但必要的程序还是得走)。赵货郎也发挥了他的特长,积极收集各种市场信息,并开始有意识地向外宣传“洪兴实业”即将推出的高品质焦炭和精品铁器。

而李响,则成了最忙碌的人。他不仅要绘制各种图纸,指导焦炭窑和新工坊的设计,还要培训技术人员,思考未来的产品方向,甚至还要时不时地关注一下洪洞县乃至整个山西的局势变化。他知道,明末这个大时代背景下,任何商业上的成功,都必须考虑到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虽然千头万绪,困难重重,但李响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干劲。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业帝国”的雏形,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叮叮当当的锤打声和熊熊燃烧的炉火,悄然崛起。

“洪兴实业”这三驾马车,能否顺利启动并平稳运行?在建设过程中,他们又会遇到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李响的明末创业之路,显然才刚刚开始。


    (http://www.xwcsw.com/book/GJHJIE-1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
下午茶书屋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