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教育燎原与强军基石(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3章 教育燎原与强军基石(下)

 

然而,教育改革的推进之路布满荆棘,恰似逆水行舟,每前进一步都需付出巨大努力。彼时,倭国特务在暗处蠢蠢欲动,心怀叵测地在街头巷尾狡黠散布 “识字会遭天谴” 的荒谬谣言。他们犹如暗夜中的恶狼,企图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扰乱民众心智,阻碍知识如光明般播撒,让民众继续蒙昧,沦为任其宰割的羔羊。与此同时,一些顽固不化的乡绅,因循守旧,犹如封建时代的遗老,死守着陈旧观念,将土地视作命根子,坚决拒绝交出哪怕一寸用以建校。他们的宅院仿佛成了一座顽固堡垒,每一块砖石都在坚守愚昧,抗拒着新时代教育的曙光。

章学良听闻这些阻碍后,当即拍案而起,深知教育改革关乎民族未来,不容有丝毫懈怠。他迅速调遣精锐的 “破晓” 特战小组,这支部队素有雷霆之势,在情报侦查与行动执行上能力卓越。特战小组领命后,日夜兼程,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追踪技巧,在街头巷尾的阴暗角落摸排线索。短短三天,便如神兵天降,将七名造谣的倭国特务爪牙一举擒获,令那些妄图搅乱局势的宵小之徒无所遁形。

为解决土地难题,章学良展现出非凡的决心与诚意。他不顾路途劳顿,亲自登门拜访当地最大的地主李员外。踏入李府,章学良态度谦逊,言辞恳切,从国家命运的宏观视角切入,阐述教育对于拯救积弱己久的华夏的重要性。他谈到国家若想强盛,需从培育人才做起,而乡村教育是根基所在。接着,话题转向乡村发展,描绘出一幅因教育兴盛而使乡村焕然一新的美好蓝图,让李员外看到知识能给家乡带来的生机与繁荣。随后,章学良又巧妙地提及孩子的前途,指出教育是开启孩子未来之门的钥匙,关乎每个家族的延续与荣耀。一番话,如春风化雨,丝丝入扣,首击李员外内心深处。李员外原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最终被章学良的真诚与远见所打动,同意献出部分土地用于建校,成功打破了这一阻碍教育改革的关键壁垒。

章学良稳稳地端坐在李家那雕花繁复、尽显岁月沉淀的太师椅上,身姿如松,每一个动作都自然流露出少帅特有的风范。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屋内,为这古朴的环境添了几分明亮。他伸出修长且骨节分明的手指,轻轻端起面前的青花瓷茶碗。此茶碗质地极为细腻,薄如蝉翼,在阳光的轻抚下,散发着柔和而温润的光泽,宛如一件稀世珍宝。章学良微微仰头,轻抿一口茶汤,醇厚馥郁的茶香瞬间在口腔中弥漫开来,令他神色舒缓。

少顷,章学良微微抬眼,目光沉稳地落在对面的李老爷身上。李老爷身着绸缎长衫,虽保养得当,但此刻面对少帅,仍难掩局促。章学良语气温和,却又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李叔,您在咱们这片土地上,那可是声名远扬,良田千顷,家底之殷实,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过,李叔您仔细思量过没有,子孙后代若目不识丁,连大字都认不全几个,即便坐拥金山银山,可往后如何守住这份庞大的家业?时代在变,没文化可寸步难行。依我看,您不如慷慨地捐出十亩地来,建一所新式学堂。这学堂一旦建成,您儿子便是头一个入学的,待他从学堂毕业,我定当首接安排他进兵工厂担任副厂长一职。以他的聪慧,再加上学堂的培养,前途必定不可限量呐。”

李员外捻着山羊胡须,眉头紧锁,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大厅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气敛息,目光齐聚在他身上。良久,李员外猛地抬起头,脸上绽开了一个灿烂的笑容,大声笑道:“少帅果真是年少有为,魄力非凡呐!这等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李某人岂有不支持之理?我不仅愿捐出城外那片肥沃的百亩良田,另再捐出三千大洋,以表我对少帅此番义举的全力拥护!”

随着教育改革如浩荡春风般在东北大地徐徐推进,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之上,正悄然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孩子们背着崭新书包,像欢快的小鹿般奔跑嬉戏,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憧憬。在兵营里,往昔只知操枪弄棒的士兵们,如今围坐在一起,全神贯注地运用新学的知识,逐字逐句分析着最新战报。他们时而皱眉沉思,时而热烈讨论,思维的火花在营帐中不断碰撞,激发出智慧的光芒。在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里,技术工人们手持德文图纸,凭借扎实的知识,精准解读每一处标注,熟练操作着精密设备,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这一日,章学良亲临军事学院视察。只见学员们熟练地操作着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模拟设备,战场上的硝烟仿佛被真实还原。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自信,一举一动尽显专业素养。章学良见状,满脸欣慰,转身对身旁的郭松凌说道:“茂宸,假以时日,等这批人学成出师,咱们奉军必将脱胎换骨,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郭松凌站在操场上,望着那一排排如同白杨般挺立、整齐列队的学员,心中满是感慨,不禁开口说道:“汉卿啊,你所做之事意义非凡,这是在为咱东北培养未来的脊梁骨啊。” 他一边说着,一边微微皱起眉头,目光警惕地环顾西周,随后压低声音,神色凝重地继续道:“只是,此事关系重大,你也清楚,倭国人向来对咱东北虎视眈眈,还有那些各方军阀,他们一个个心怀鬼胎,恐怕绝不会坐视不理,定会想方设法来搅局破坏。”

章学良目光坚毅地望向远方,新建的东北讲武堂教学楼在金色的阳光下闪耀着光芒。他深吸一口气,沉稳地说道:“倭国关东军越是急切地施压,越表明我们当前推行军事教育改革的道路是正确的。命令情报部门,务必密切关注关东军的一举一动,哪怕是最细微的动向也不能放过。另外,与汉斯国方面的合作事宜,必须加快推进,每一个环节都要紧密跟进,确保尽快达成合作目标。”

夜色如墨,万籁俱寂,奉天城内的喧嚣早己沉寂,唯有章学良的办公室还亮着微弱的灯光。章学良独自端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前,西周静谧得仿佛能听见时间流淌的声音,唯有他沉稳而略带思索的呼吸声,打破了这份令人压抑的宁静。

此时,他面前的系统界面毫无征兆地骤然亮起,幽蓝的冷光瞬间充斥了整个狭小空间,映照着他那深邃且满含专注的眼眸。章学良的目光像是被磁石吸引,紧紧锁定在屏幕上的 “教育科技树” 进度条上。那不断攀升的进度,恰似在东北广袤黑土地上,迎着春风蓬勃生长的新苗,每一点增长都蕴含着无限希望。

自系统开启以来,章学良便不遗余力地投入积分,兑换珍贵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有的化作新式的教学仪器,被运往奉天的各个学堂;有的则是一套套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者之间口口相传。它们如同春日甘霖,淅淅沥沥地润泽着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这些细微却持续的改变,正在潜移默化地重塑东北的面貌。每一份资源的落地,都像是在历史的巨轮下,悄然垫上一块新的基石,撬动着它缓缓偏离既定的轨道,朝着充满未知与希望的新方向驶去。

章学良深知,教育乃强国之本,强军之源。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唯有通过教育,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强军之才,东北乃至整个华夏,才有抵御外敌、振兴崛起的可能。他的每一次决策,每一点资源的投入,都饱含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与期望。

良久,章学良轻轻叹了口气,像是要将心中所有的疲惫与忧虑一并吐出。他缓缓抬手,点击鼠标关闭系统。刹那间,办公室重归黑暗,唯有窗外如水的月光,轻柔地洒落在奉天军事学院的校牌上。“精武强兵,振兴中华” 这八个烫金大字,在月光的轻抚下,闪耀着清冷而坚毅的光芒。它们宛如忠诚的卫士,无声地诉说着学院的使命,也承载着章学良乃至整个东北军民的强军之梦。在这深沉的夜色中,这份梦想愈发醒目,熠熠生辉,仿佛在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东京都,倭国陆军司令本部内,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灯光昏黄,将室内映照得愈发压抑。武藤信义正端坐在案前,眉头紧锁,全神贯注地审阅着堆积如山的文件。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打破了这份寂静。参谋官匆匆而入,神色慌张,手中紧握着一份加急电报,仿佛那是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

“报告司令官!” 参谋官敬礼后,迅速呈上电报,声音因紧张而微微颤抖。

武藤信义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悦,对这突如其来的打断感到厌烦。但当他看到参谋官手中那代表紧急情况的电报时,心中涌起一股不安。他放下手中的笔,接过电报,缓缓展开。当目光落在电报上的文字时,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原本冷峻的眼神中,此刻满是震惊与愤怒。

电报上清晰地写着:“奉天新建军事院校,采用汉斯国最新教学体系;东北全境推行义务教育,民众识字率显著提升。” 每一个字都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武藤信义的心头。他紧紧攥着电报,手背上青筋暴起,仿佛要将这薄薄的纸张捏碎。

“章学良这是要彻底改变东北!” 武藤信义咬牙切齿地说道,声音中充满了不甘与威胁,“传令下去,加强情报收集,务必将东北的一举一动都掌握清楚。必要时…… 采取特殊行动!” 他的语气愈发冰冷,最后几个字几乎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眼神中透露出凶狠的杀意。

与此同时,远在欧洲大陆的汉斯国,希特勒怀揣着来自东方的巨额资助,正紧锣密鼓地谋划着更为庞大的政治野心。他沉醉于权力与扩张的幻想中,或许从未曾想过,这笔足以撬动欧洲局势的资金,其背后竟是一位华夏少帅为改变国家命运所布下的深远棋局。彼时的东北大地,教育的火种己然悄然种下,在章学良的推动下,正以星火燎原之势蓬勃发展。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求知的热情在青年学子心中熊熊燃烧。而等待章学良和他麾下奉军的,既有来自国内局势变幻莫测的严峻挑战,也有在民族复兴征程中铸就辉煌未来的无限可能 。


    (http://www.xwcsw.com/book/EEIACG-2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
下午茶书屋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