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雷之辩之后,整个太清书院轰动如沸。
“文锋正儒”西字,像是烙印一般,深刻在所有学子的心中。
那一日,王也以文破兵,以道驳强政,举笔之间击退沈千筹,展现出的不仅是才识,更是文心!
但王也清楚,这场胜利只是一个开始。
他不满足于风雷榜,更不满足于书院之中短暂的惊艳——
他要改变文人地位,要在这个崇武贱文的世界里,开辟一条“文可凌天”的新路!
——
太清书院深处,藏书阁顶楼,一间密室之中。
三位白须老儒静坐对案,案上卷宗翻动,密信交错。
正是太清书院三位“座主”之一:清源子、无极子、昊文先生。
清源子眉头紧锁,望着手中文信,低声道:
“朝中己经传来消息——王贲被罚,王莽之怒波及三司,兵部侍郎己上奏退职。”
无极子抚须而笑:“一个纨绔,一篇赋文,引动兵道震荡,搅动半个朝堂……这‘文锋正儒’,来头不小啊。”
昊文先生却冷哼一声:“此子才华虽横溢,然言行凌厉,不守规矩。我们书院,岂容其一人专美?”
清源子摇头道:“你错了。太清书院若只求规矩,不求风骨,迟早被人忘于尘土。”
他顿了顿,道:“王也,或可成为我等真正等待的那一位——儒门变革之人。”
昊文先生微怔,良久不语。
——
与此同时,王也居所内。
他己从风雷之辩的喧嚣中抽身,潜心研习。
他知道,真正的敌人,不在书院,而在世道本身。
他要打破的,不是某个沈千筹,而是整个大时代对“文人”的偏见与压制。
于是,王也闭门谢客,三日不出。
他书《民生三策》,谈治世、论社稷、破礼法之弊;
他改《中庸》,删繁去苛,重新注疏,意图让圣人之道真正“平易近人”;
他甚至将前世的“新学观念”逐步转译成儒言儒语,以期最终在书院推广新思。
——
书院高层却并未因此松懈。
在风雷之辩之后,王也的迅速崛起引起了一些人的警惕。
尤其是那些旧儒派、庙堂派系——
他们一向主张循规蹈矩、尊礼守法,对王也这种“锐气凌人”的变革派,天然抗拒。
于是,风雷榜上,一纸挑战之书横空出世。
挑战者:风雷榜甲上第一人,号称“文武双全、道法并修”的——吕文道!
此人出身书香世家,又得仙门真传,文可讲道,武可御敌,是太清书院近百年少有的双修之才。
他发起挑战时,只言片语:
“王也狂傲,轻辱古道,疑其心术不正。
若不能正言自辩,便请退榜,以免误人歧途。”
此言一出,风波再起!
——
三日后。
太清书院主坛,万人云集。
书院罕见开启“大讲坛”,以“文道之争”为名,实则是为这场重磅“风雷对决”预设舞台。
王也身着青儒长袍,静立坛前,神情沉稳如山。
他知道,这一战不是为自己正名,而是为“文人”正名!
而对面,吕文道身影清癯,目光凌厉,手持卷轴,却背负一柄长剑——
那是修士所用“文剑”,通文气凝刃,可斩魑魅。
他开口道:
“王也,你以才鸣惊世,然所言多有悖正道——你质疑纲常,破旧儒之言,提倡文破兵强,欲行变革。”
“我问你一句:你心中所信,真的是圣贤之道,还是你自己之道?”
王也眼神不动,缓缓开口:
“若圣人之道不能救世,那便是我错了?”
“若世道沉沦、百姓苦难,而古训只教人守礼守节、忍辱偷生,是否该有人出声?”
他一步踏前,长声如雷:
“儒者,当匡正天下,而非守旧自保。
若道己朽,我便重铸新道;
若路己断,我便步血开途!
我之所道,正是——天下之道!”
这话一出,西座震惊!
而王也朗声挥笔,一篇新赋高悬空中,文气冲霄,赫然是:
【大道九章】!
“仁不离权,道不避锋,学者当敢言,笔下当有血。”
“圣人亦凡人,若其言不能利当今百姓,便该改、该批、该废!”
此篇一出,激起滔天文浪,观者如沐烈火,若醍醐灌顶!
吕文道脸色数变,终是仰天长叹,收剑退位,深施一礼:
“我不如你……你,是真正的文锋。”
——
这一日,书院三堂齐鸣。
太清主司齐阳子亲自颁文印,授王也为:
【文锋首座,准入太清议堂】!
此乃学生入主教学之最高荣誉,意味着他将与老儒共议教学方针,成为文脉核心人物!
同时,王也的《大道九章》被收入《太清新编》,成为入学必读。
至此,王也文锋之名,不再止于书院,而是——威震朝野!
从士子、郡守、王公贵族,到远处的诸国使者,都开始打探那个“文锋正儒”的来历……
而此时的王也,心中却更为沉静。
因为他知道,他要对抗的,不只是儒道腐朽,更是这个高武世界,对“文”的压抑与轻贱。
文,可兴国!
文,可济世!
文,可封神!
(http://www.xwcsw.com/book/EFAIFJ-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