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书院一战,王也以《大道九章》压服吕文道,文锋之名,响彻诸国。
不出三日,朝堂震动,太学震动,连遥远的九州西域中各大学宫、宗派、世家也纷纷传诵其名。
而最先到来的,是国子监。
这乃是当今天子亲自主持、掌教天下文教最高机关,素有“文命之根”之称。与太清书院同为文道两极,权势通天,位高权重。
——
那日午后,太清书院钟声响起三十三响,乃是接驾大仪,非王公贵胄不得用此规格。
书院诸子纷纷赶往主坛,众声喧哗:
“听说是国子监派人亲至?”
“真的假的?我还以为只是文锋正儒这名头在书院内火了火,没想到竟能惊动京都?”
“你懂什么!《大道九章》己入《太清新编》,此篇一出,等同革故鼎新,国子监怎能不管?这可是动了他们的‘祖制’!”
“哼……你们还没看明白吗?那不是来请的,是来‘压’的——王也锋芒太盛,怕是要被敲打了。”
众人议论纷纷,书院长道之上,一列车队徐徐而来,前头八骑金甲文卫,皆有文气护体,非凡俗可比。
马车正中一人,文冠高束,袍纹九章,手执玉符。
——
“国子监大司成之子,文宗九门弟子,杜云章,奉命来访太清书院!”
此人身姿挺拔,年不过三十,目光锐利,文气内敛,一出现便让人不寒而栗。
而在车后,竟还随行着一名白发老者,身穿“监祭袍”,赫然是国子监副监,权比九卿的——蔡鸿胪!
消息一出,太清书院高层尽出。
清源子、无极子、昊文先生亲迎至门前,不敢慢待。
而王也,也在此时被请入主坛。
——
王也今日身穿素色儒衫,不佩长物,只一卷竹简负于背后,神情如常。
但他心知,今日所迎,不仅是国子监的使节,更是整个旧文统的审视与质疑。
杜云章走上前来,目光在王也身上停顿数息,语气平淡:
“王也,你可知你所作《大道九章》,所倡之意——己然大违祖训?”
王也坦然应道:
“我知。”
“那你可曾想过,你一句‘圣人之言若不能利当世,便可改、可批’,会动摇多少学宫之根本?使多少士子疑圣、弃古?”
“我想过。”
“既然想过,为何还要写?还要传?”
王也抬起头,神情无畏:
“因为我见百姓疾苦,文人被压,读圣贤书却要低头求存。那样的‘道’,不如不讲!”
“我宁愿担骂名,也要传此一篇。”
“我若不写,谁来写?”
——
此话一出,西座皆惊。
杜云章眉头一挑,正要出言,旁边的白发老者蔡鸿胪却抬手止住。
这位国子监副监走出一步,细细打量王也,许久方道:
“我曾听你祖父之名——王寰师者,一篇《忠义策》感动九王,使先帝亲临祭文。”
“可惜你生于末世,居于弱儒之秋,却敢逆流而上……老夫佩服。”
“但王也,你可知你若真要行你之道,就不该藏在书院里讲学论赋。”
“你应入庙堂,立策陈政,于万民之前论国是、讲天道!”
此言一出,书院诸儒无不变色。
清源子却长叹一声,缓缓出列,向王也郑重道:
“王也,朝廷下旨——召你入京,于国子监大讲堂讲课七日,之后可择留为监中讲士,或转入翰林馆,为文辅政。”
“此乃九百年来,国子监首次为书院士子开此之门。”
王也一时沉默。
他知道,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次抉择。
——留书院,得民心,育弟子,可安心讲学、修道;
——入朝堂,得权柄、掌政策,可传道于天下,却也将身陷旋涡。
良久。
王也抬头,目光炽然:
“我愿入国子监!”
“但有一事相告——我不会只讲圣人言,我要讲我之道。若国子监能容,王也愿为一笔之臣;若不能容,我转身便走,不负初心!”
蔡鸿胪眼中闪过一抹惊艳,竟是朗笑出声:
“好一个王也,好一个文锋正儒!”
“若你真能言天下之理,改旧之道,我蔡某第一个为你执笔——书你文,传你道!”
——
王也离开太清书院之日,学宫万众相送。
一身素袍,步入京道,文锋初成!
……
而此时,在出云京都朝堂深处,一道密折悄然递入某位权臣案前。
“王也,其人年十五,一战成名,锋芒毕露,疑有奇遇。”
“建议重点监视,或纳入‘青云策’,为我所用。”
“此子若不能归顺,日后必成我道之患!”
黑袍身影缓缓将信卷起,目光幽深。
“好一个文锋……你能惊艳天下,便也该担得起天下的敌意。”
“来人。”
“派人去仙门……也该让山上那些人,关注关注这位‘讲道少年’了。”
——
【本章完
(http://www.xwcsw.com/book/EFAIFJ-3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