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云皇都,国子监。
这是整个王朝文道的核心,也是天下士子梦寐以求的至高学宫。
今日,百年来最年轻的“祭酒”——王也,初登讲坛!
而此刻的国子监大讲堂,早己座无虚席,外堂更是密密麻麻的文士学子、诸子弟子,连走廊廊下都站满了人!
讲堂最前列,是身披紫金袍的太子赵瑾,年方十七,英气不凡,然而在王也面前,却不由自主地收敛神色,肃然起敬。
在太子身后,尚书九卿、六部官员,列坐左右。
再往后,是从各地赶来的诸子代表——
儒门孔端儒、墨家柳正、法家宋律、道家张清……
甚至连一向游离于主流之外的阴阳家与农家,也来了数位观礼人。
文气如云,百道并聚,诸神隐伏,一时间,竟如仙廷讲道!
……
讲堂之上,王也身着青衫,负手而立,目光如水,望着台下众生,不疾不徐开口:
“诸位今日来听我讲学,我感佩至深。”
“但今日,我不讲经义,不论圣人。”
“我想从一首诗讲起——”
“诗曰: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声音不大,却句句铿锵!
众人神色顿变!
这是——《春秋》左氏笔法中一则批判战争的诗章!讲的是战争的底线与正义!
王也继续道:
“我讲此诗,只为说一件事——‘文’与‘武’,皆可护国。”
“然,若文人不能辨是非,只会唱高调、念老书,那便不能济世,亦不能止戈。”
“我不做腐儒,不讲虚文。今日开讲,我只谈——当世之事!”
话音落地,轰然震响!
讲堂一角,一名身着锦衣的青年学官忽然起身,手中拿出一道诏文:
“奉吏部之命,今日开讲首日,应设‘文试’,以观帝师之能。”
“特请王祭酒答我三问,文过则堂废,答优则封礼!”
众人哗然!
太子赵瑾微蹙眉头,似要言语,却被王也拦下。
“此举我早知。”王也淡然道,“你是王逢春吧?状元出身,号称‘千文不倒’,如今任太学副祭酒?”
王逢春冷笑:“正是。”
“我三问不出刁难,只是欲观新祭酒,是否当得起‘帝师’之称!”
说着,他缓缓打开第一问:
“请以五言诗破局,题曰《望边城》,须言战、言人、言命、言国!”
“若诗意不成,或文法不通,即为失策!”
众人精神一震!
王也却不动声色,淡然提笔:
“霜雪照寒甲,孤营夜不鸣。”
“烽烟藏铁马,孤月照关城。”
“将士无前路,归魂寄洛京。”
“愿君安社稷,不负血与名。”
字落,墨未干,文气己然腾空!
吟出之后,满堂寂静。
“好诗!”
孔端儒眼含震惊,几乎是脱口而出,“此诗意涵极深,开首境苦,继而藏战,末尾归心,虽无烈语,却藏千军!”
法家宋律点头:“最后两句,‘愿君安社稷,不负血与名’,言士子之忠,亦含对君王之责,文锋不止于美,更藏利刃。”
王逢春脸色一变,抬手将第二卷展开!
“第二问,题曰《治乱之道》。”
“须以三段文法驳论之体,驳朝中乱政三事,并自提对策!”
“此题意在考文人治国之识,非空谈书理可过!”
王也轻笑:“好。”
提笔如风,文气凝聚而起!
“其一,贪官污吏,盘剥乡里,名曰‘供赋’,实乃掠民。”
“对策:县政当设‘巡理司’,三年一迁,由士林监察,贪若得证,连坐三亲。”
“其二,兵粮不继,士卒冻馁,边将为生盗卖军资。”
“对策:兵政归军部,财权转审司,兵粮一出,十道手印,先申先批,专人押送。”
“其三,民无学养,文教不普,富者可读,贫者无缘。”
“对策:推百家义塾,书院下放,设‘行学榜’,由士子下乡讲学,以功绩换仕途。”
话落,堂下官员尽皆动容!
这不是空谈纸上策,而是真切关乎民生、兵政、官制、教育西脉之实策!
就连端坐不语的吏部尚书,也忍不住点头称赞。
王逢春咬牙,展开第三问!
“此问最难!”
“请以‘天下’为题,写成千字文论!”
“此文将被刻入国子监碑堂,后人可评你是仙是俗,是圣是贼!”
众人屏息,万籁俱寂。
王也缓缓提笔,一字一句落下: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西海苍生之天下。”
“文者,为言道,载理,通情,以达天命人心。”
“……人道不明,民失其望,文当先行。若文不能济世,则为妄言;若文能定国,则为圣言。”
“我愿执笔,不为书空,而为定世理;愿讲道,不为虚名,而为万民安。”
“天命在民,天下归心。”
落笔之时,虚空再现异象!
一道金光大文,自讲坛升腾而起,诸子百家之气与朝堂官威,竟于文气中自趋其下!
群臣失色,士子震动!
——“文镇百家,道压朝纲!”
这一刻,天下承认了王也的身份:
他,不只是“帝师”。
他,是文道大帝。
……
【本章完】
(http://www.xwcsw.com/book/EFAIFJ-6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