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也以三问答策,诗文俱佳,策论兼修,言语如金玉落盘,句句皆可传世!
朝堂震动,百官肃然!
讲堂之外,无数士子齐声高呼:
“帝师——王祭酒!”
“文道之主,万古流芳!”
声音如浪潮,自国子监传向整个皇都,又被玉清天镜记录传播,瞬间传遍整个出云国境内,引得无数文士击节称颂!
……
三日后,出云皇宫。
太和殿外,百官列立。
赵景曜天子亲自出御,赐王也“文道帝师”金册玉印,并亲书西字:“文章定国”,赐挂国子监正殿之上。
礼部尚书激动得声音发颤:
“此西字,自太祖圣皇以来,从未再赐于臣子!”
“如今再现,文道复兴,天佑我朝也!”
与此同时,国子监讲堂之外,一场从未有过的“百家朝贺”盛事悄然拉开帷幕。
儒门、墨家、法家、道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纵横、医家、杂家、名家,乃至被视作旁门的星象、命理、乐律之道,都派出了代表!
这些代表非为宣战,而是——行拜礼!
……
诸子百家代表齐聚国子监大讲堂,张宗师亲自主持此礼。
王也站于讲坛之上,身穿青衣,未着朝服。
“我非为名,只为天下苍生。”他如是说道。
第一位拜者,为儒门天榜第五,孔端儒。
他拄杖而来,缓缓躬身,满脸动容:
“儒门愿荐王祭酒为‘当代文圣’,承续大同之志。”
王也拱手:“不敢为圣,只愿为师。”
第二位,为墨家柳正,少年劲装,双目如炬:
“墨门之道,重兼爱、尚非攻,今欲奉王师为‘墨理之宗’,愿以兼爱之道,辅以文锋。”
王也笑答:“兼爱非攻,是我所敬,墨理可传。”
第三位,法家宋律,冷面如铁:
“文能止戈,但律能定世。法家无拜师之礼,但愿立誓,王祭酒若愿与我共修律道,法家弟子,愿听命三年。”
“律定于公,法止于邪,我愿与法家共论十道律纲。”王也平静回应。
……
每一门派登场,皆是主动示好,甚至奉上拜帖、名卷、宗术典籍等重礼。
这不仅仅是对王也个人的尊重,更是对其“文道大帝”身份的认可。
百家归一,文道之宗!
更不可思议的是,当王也接受所有诸子之礼后,国子监上空,忽然浮现金色异象!
那是由诸子气机汇聚而成的——
万书朝圣图!
其中诸子群像环绕中央,一道青衣身影负手而立,脚下乃是金色道纹,西方百家围于其下,仿若尊主!
“这己非人间异象……是文道神相!”张宗师惊呼出声。
一位年迈道者仰望天象,长叹:“文道归一之兆……他恐怕真会成——圣。”
……
同日傍晚,出云各地奏报齐至,皆言:
?
青州墨门、玄州儒林、南岭道宫、北境法台,皆立碑记王也之功。
?
?
宫中道镜回转,虚空异动,竟有神识轻言“文道再兴”。
?
?
西域天机阁、东岛神州、北渊玄海三方使者,遣信而来,称愿与王也议论“文修与天地之理”。
?
赵景曜大喜,当夜宴请王也,亲斟玉酒,赐宴曰:
“文道入世,当正其位。”
“朕意欲立你为‘上卿’,授‘天下文统’之职,统百家学事、文官考评、史典修定——你意如何?”
王也微怔。
“天子若真心扶文,道可复兴。但若借文压民,用道权衡,便非我愿。”
赵景曜朗声而笑:“你能如此,便正是朕之所求。”
二人一语,天下定势!
……
夜深之时,国子监外,一名黑袍人无声而至,手中递上一封古卷。
通体黑金,上书西字:
“请王也赴死。”
来人冷声道:
“吾乃‘阴阳禁书使’。天命有定,文道之极,不容踏界。”
“你若再踏一步,便将逆天改命,必引天地回杀。”
王也接过黑帖,看也不看,只问一句:
“谁给你胆子,来国子监威胁我?”
风卷动衣袍,月光照青衫。
王也淡淡道:
“文道一出,逆谁又如何?”
“你若代表天意,那便叫天——也来听我讲一讲道理。”
……
【本章完】
(http://www.xwcsw.com/book/EFAIFJ-6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