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漕运的风波尚未完全平息,胤禧己将目光投向更辽阔的海域。望着港口往来的福船、广船在海浪中起伏,他深知这些传统帆船虽能近海航行,却难以抵御远洋的惊涛骇浪。而此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正不断叩击着东方的门户,康熙对加强海防、拓展海外贸易的需求也愈发迫切。
"若能造出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舶,既能护我海疆,又可通联万国。"胤禧在给康熙的奏折中如此写道。皇帝朱批道:"准奏!但需谨慎行事,海防乃国之重器,不可有失。"得到许可后,胤禧马不停蹄地来到福建泉州,这里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工匠们世代传承着精湛的造船技艺。
然而,远洋蒸汽海舶的建造远比内河漕船复杂百倍。胤禧不仅要解决蒸汽动力系统在海上的稳定性问题,还要设计出能抵御狂风巨浪的船体结构。他召集了来自各地的能工巧匠,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船匠,也有熟悉西洋机械的传教士。众人日夜钻研,图纸画了一稿又一稿,模型做了一个又一个。
在建造过程中,各种难题接踵而至。首次尝试安装的蒸汽轮机在海上试运行时,因海水腐蚀导致管道破裂;新设计的螺旋桨在高速运转下,竟然出现了断裂。更棘手的是,消息传出后,西方列强坐立不安。荷兰东印度公司暗中派人阻挠,他们贿赂当地官员,以"破坏风水"为由,禁止工匠为胤禧提供优质木料;又买通码头工人,故意延误建造进度。
面对重重困难,胤禧没有退缩。他亲自带领团队研究防腐技术,尝试用牛皮、桐油混合涂料包裹管道;为增强螺旋桨强度,他改良铸铁配方,加入稀有金属。经过无数次试验,第一艘远洋蒸汽海舶"镇洋号"终于建成。这艘船长六十余丈,船身以坚硬的紫檀木为骨架,外包铁皮;船尾的巨型螺旋桨如同钢铁巨轮,蒸汽轮机轰鸣时,烟囱中喷出的浓烟首冲云霄。
"镇洋号"试航那日,泉州港人山人海。当海舶破浪前行,轻松超越旁边的传统帆船时,围观的百姓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消息传到京城,康熙大喜,下旨建造十艘同型海舶,编入福建水师。
然而,树大招风。就在胤禧筹备大规模建造海舶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降临。一艘满载丝绸、瓷器的商船在南洋海域遇袭,船上的货物被洗劫一空,船员惨遭杀害。荷兰东印度公司趁机散布谣言,称是大清新式海舶在海上横行霸道,引发了南洋诸国的不满。
朝中的守旧派官员再次借机发难,联名上奏称:"建造海舶劳民伤财,还惹来外患,不如就此作罢。"更有人暗中与荷兰人勾结,向康熙进谗言:"十五阿哥此举,恐有不臣之心。"一时间,朝堂之上风云变幻,胤禧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为了查明真相,胤禧主动请缨,率领"镇洋号"出海调查。在南洋海域,他们发现了荷兰海盗船的踪迹。经过一场激烈的海战,"镇洋号"凭借强大的火力和灵活的机动性,击溃了海盗船,救下了被掳的商船船员。在缴获的海盗船上,还搜出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朝中官员往来的密信,铁证如山。
真相大白后,康熙震怒,严惩了涉案官员,并命胤禧全权负责组建大清远洋舰队。消息传到西方,各国震惊不己。他们没想到,这个东方帝国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如此先进的造船技术。
站在"镇洋号"的甲板上,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胤禧深知,这只是开始。海舶的汽笛声中,既有开辟新航路的希望,也暗藏着来自各方的挑战。但他早己下定决心,要用这些钢铁巨舰,为大清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守护这片辽阔的海疆。而他与时代的传奇故事,也将随着海浪,继续向远方延伸。
(http://www.xwcsw.com/book/GADFJ0-2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