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南巡舟中藏机锋,江风送暖化冰痕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6章 南巡舟中藏机锋,江风送暖化冰痕

 

初冬的长江水面,薄雾如纱。胤禧站在“镇洋号”的甲板上,看着南巡船队如长龙般劈开浪花。此次随康熙南巡,一来是考察江南铁砂矿,为轻便舰炮寻原料;二来是要亲访苏州织造,商议用蒸汽动力改良丝绸染织技术。船舷边摆着新制的“江鲜谱”,上面用朱砂圈着鲥鱼、刀鱼的产地——这些时令河鲜,本是准备献给康熙的南巡贺礼。

船队行至扬州府时,八阿哥胤禩带着幕僚登上“镇洋号”。他将一封密信拍在案上,信纸边角还沾着露水:“九哥的人在江南盐帮安了眼线,说要在你考察铁厂时‘做些文章’。”密信里画着铁厂的地形图,高炉旁被打了个红叉,旁边注着“风助火势”西字。

胤禧捏着信纸走到窗边,望着岸边芦苇荡里隐现的黑影。“八哥,你看那片芦苇。”他突然笑了,“盐帮的人大概不知道,咱们的蒸汽船能逆流倒行,比他们的快船还灵活。”他当即让人调整航线,故意让“镇洋号”在浅滩处放慢速度,同时派暗卫潜入芦苇荡,果然抓了几个带着火油的盐帮子弟。

审问之下,竟牵扯出更惊人的内情——江南巡抚与盐帮勾结,不仅想破坏铁厂,还在漕运的粮船里掺了沙土,准备在康熙视察粮仓时发难。“这些人真是疯了。”胤禩看着供词,眉头拧成疙瘩,“皇阿玛这次南巡,本想体察民情,他们偏要往枪口上撞。”

胤禧却从供词里看出了转机。他连夜带着人查验粮船,将掺假的粮食单独封存,又让人从附近州县调集新粮补足。第二日康熙登岸视察时,看到的是仓廪实、粮堆齐,不由得赞道:“江南果然富庶。”巡抚在一旁冷汗涔涔,想开口辩解,却被胤禧递来的“新粮入库清单”堵了回去——上面清清楚楚记着补调粮食的来源,连他昨夜偷偷调换粮堆的小动作,都被写得明明白白。

离开扬州前,胤禧特意在瘦西湖畔摆了场“河鲜宴”。蒸汽釜里炖着拆骨鲥鱼,银锅里煎着两面金黄的刀鱼,最妙的是用江南新米做的“汽锅珍珠饭”,米粒吸饱了鱼汤的鲜美,颗颗圆润如珠。康熙尝了一口,指着胤禧笑道:“你这孩子,走到哪儿都不忘琢磨吃的。”

席间,苏州织造递上改良的绸缎样品——用蒸汽动力带动织机,织出的“云锦”比传统工艺更细密,上面的龙纹仿佛要从布上飞出来。“这蒸汽织机,能让产量翻番。”胤禧解释道,“而且织工不用再踩踏板,省力多了。”康熙当即下旨,让江南所有织坊推广此法,还特许胤禧在苏州设“织造学堂”,教工匠们学机械原理。

可风波总在不经意间袭来。船队行至南京时,康熙突然染了风寒,太医院诊治后说是“水土不服”。九阿哥的旧部趁机散布谣言,称是胤禧带来的“西洋蒸汽”冲撞了龙脉,才让皇上生病。一时间,南京城的百姓议论纷纷,连织造学堂的工匠都人心惶惶。

胤禧却异常冷静。他亲自守在康熙寝宫外,每日用蒸汽釜炖药膳——用江南的山药、莲子配上西洋参,小火慢蒸,香气透过窗纸飘满行宫。三日后,康熙的风寒竟渐渐好转。“禧儿这药膳,比太医院的药还管用。”皇帝靠在榻上,看着少年皇子熬得发红的眼睛,“那些谣言,你打算怎么处理?”

胤禧转身从食盒里端出一碗“蒸三样”:“皇阿玛请看,这藕是水里长的,山药是土里生的,莲子是荷中生的,蒸汽一蒸,各有各的滋味,哪有什么‘冲撞’?”他顿了顿,声音清亮,“儿臣想在夫子庙前开个‘蒸汽坊’,让百姓亲眼看看,蒸汽能做饭、能织布,是好东西,不是妖物。”

康熙笑着点头。三日后的夫子庙,蒸汽坊前排起长队。百姓们看着铁釜里自动翻滚的元宵,织机上飞快游走的丝线,啧啧称奇。一个曾信了谣言的老汉尝了口蒸汽蒸的米糕,咂嘴道:“这玩意儿蒸出来的,比柴火灶还香!”

南巡船队离开南京那日,江风送暖。胤禩站在船头,看着胤禧给蒸汽船的烟囱系上红绸,突然道:“十五弟,以前总觉得你玩物丧志,现在才明白,你是把百姓的日子,都装进那些锅碗瓢盆、车船枪炮里了。”胤禧回头,阳光洒在他带笑的脸上:“八哥,咱们兄弟,不就是该一起让这日子越来越好吗?”

江面上,“镇洋号”的汽笛声与岸边百姓的欢呼交织在一起。胤禧望着远处的长江入海口,知道前路还有更多挑战,但只要心中装着百姓的冷暖,这蒸汽的力量,终将推着时代向前走。而他与兄弟们的故事,也会像这江水一样,在岁月里流淌出更绵长的篇章。


    (http://www.xwcsw.com/book/GADFJ0-2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
下午茶书屋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