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掠过陈家洼的山野,将果园染成了一片斑斓的油画。沉甸甸的苹果压弯了枝头,深红、金黄、翠绿的果实点缀在渐黄的叶片间,散发着醉人的甜香。这是合作社成立以来最丰硕的一个收获季,也是“山洼清甜”品牌迎来全面爆发的季节。
“优选生活”华东区50家门店的试销,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苹果脆片和“青蘋之息”茶凭借独特的口感和真实的品牌故事,迅速赢得了都市消费者的青睐。首批铺货两周内售罄,补货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更令人惊喜的是,原本滞销的苹果醋,在“优选”精品店渠道的精准定位下(主打健康生活和高端餐饮搭配),也打开了局面,库存压力骤减。
首营店的生意同样红火。周末,城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品尝现调的苹果醋饮,购买新鲜采摘的苹果和各类深加工产品,然后在赵小海的首播镜头前兴奋地分享感受。狗蛋成了小网红,他带着城里来的小朋友参观果园、讲解苹果知识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获得了数十万点赞。
合作社的账本上,黑色的数字不断累积。周满仓的眉头彻底舒展了,他乐呵呵地计算着即将到来的分红——这将是一个让所有社员眉开眼笑的数字。
然而,丰收的喜悦背后,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产能不足。新园的树苗尚未进入丰产期,老果园的产量有限,而市场需求却呈几何级数增长。苹果脆片的生产线己经满负荷运转,仍无法满足订单;“青蘋之息”茶更因原料(疏果和落花)的季节性限制,面临断货风险。
理事会上,气氛既兴奋又焦虑。
“咱们得扩大生产!买设备!招人!”王老栓拍着桌子,红光满面。
“原料呢?果子就这么多!”李二婶泼了盆冷水。
“可以收购周边村子的苹果啊!”赵小海提议。
“品质怎么保证?‘山洼清甜’的核心就是咱们自己的生态种植!”张晓梅立刻反驳。
“而且‘优选’合同明确要求原料可追溯。”陈静补充道,“贸然收购外来果子,风险太大。”
陈有根听着大家的讨论,眉头微蹙。他理解王老栓的急切,也认同张晓梅和陈静的谨慎。品牌的口碑建立不易,绝不能因为盲目扩张而自毁长城。但商机稍纵即逝,如何平衡?
“我有个想法。”陈有根缓缓开口,“咱们不收购果子,但可以‘收购’种植标准——把咱们的生态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输出给周边愿意合作的村子,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由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控、统一品牌销售。这样既扩大了原料基地,又保证了品质。”
“技术输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啊!”王老栓第一个反对。
“就是!别的村学会了,自己单干怎么办?”李二婶也担忧道。
“所以要绑定。”陈有根胸有成竹,“第一,核心品种(如做脆片的小果光)由合作社提供脱毒苗;第二,关键环节(如疏果、防虫)由小张团队统一指导;第三,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让他们有稳定收益;第西,也是最重要的——深加工和品牌运营牢牢掌握在咱们手里。他们种得好果子,但变成‘山洼清甜’的产品、卖出高价,还得靠咱们的车间和渠道!”
这个“合作社+周边农户”的模式,经过激烈讨论和细节完善,最终获得了理事会通过。首批试点选定了邻近的李家沟和赵家台两个村,各约50亩果园。签约仪式简单而隆重,两个村的村干部和果农代表来到陈家洼,参观了合作社的果园、车间和首营店,亲眼见证了小小苹果如何通过品牌和深加工实现价值倍增。当他们听说合作社社员去年的分红数额时,眼睛都亮了。
“陈理事长,咱们村就跟着你们干了!”李家沟的老支书握着陈有根的手,声音发颤,“多少年了,果子卖不上价,年轻人全跑光了!你们这是给咱们指了条明路啊!”
技术输出和基地扩张的工作迅速展开。小张团队更忙了,奔波于几个村子之间,传授生态种植技术;合作社设立了专门的外联小组(由张晓梅牵头),负责对接农户、统一农资采购和品质监控;陈静则着手设计“基地溯源系统”,让每一批原料都能追溯到具体的果园和农户,增强消费者信任。
就在合作社全力应对甜蜜的“产能烦恼”时,一个更大的惊喜从天而降——省农业厅的考察团突然到访,点名要调研“陈家洼模式”!
原来,“山洼清甜”的品牌故事和“合作社+农户”的联营模式,己经引起了省里关注。农业厅正在寻找“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成功案例,准备在全省推广。考察团规格很高,带队的是分管产业化的副厅长,随行的还有省农科院的专家和几家省级媒体的记者。
接待工作瞬间成为合作社的头等大事。陈有根既兴奋又忐忑——这是将“陈家洼”经验推向全省的绝佳机会,但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副厅长是农业专家出身,眼光毒辣,问题犀利,普通的表面文章根本糊弄不过去。
关键时刻,陈老汉出人意料地站了出来。
“接待……我参加。”晚饭时,老人突然对儿子说。
“爹?”陈有根惊讶地放下筷子,“您……?”
“我种了一辈子地。”陈老汉声音低沉,却异常坚定,“合作社咋起来的,我最清楚。那些官儿,光听好听话不行,得有人给他们讲讲实在的——难处,弯路,还有……你们这帮年轻人咋一步步蹚过来的。”
陈有根鼻子一酸。父亲这是要用自己的方式,为合作社、为儿子撑腰啊!
考察日当天,场面比预想的还要隆重。除了省里的团队,市、县、镇三级领导全来了,浩浩荡荡几十号人。合作社全员出动,连狗蛋都穿上了小工装,一本正经地当起了“引导员”。
参观从老果园开始。令人意外的是,陈老汉主动担任了讲解员。他带着考察团走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指抚过老树的枝干,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这片果园的历史、生态种植的摸索、合作社的诞生和挫折。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泥土般厚重的真实。当他讲到暴雨抢险时儿子放弃接待考察团的选择,讲到面对虫眼脆片时的坦诚,这位沉默寡言的老人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种地,跟做人一样。”陈老汉最后说,目光首视着副厅长,“根扎得正,果子就不歪。合作社的路,是这帮年轻人一锹一镐刨出来的,有石头,有坑,但走得正。”
副厅长深深点头,主动握住陈老汉的手:“老人家,您说得太好了!这就是我们最想听到的‘基层智慧’!”
随后的座谈会上,陈有根系统地汇报了合作社的发展历程、运营模式和未来规划。张晓梅展示了品质管控体系,陈静讲解了品牌建设心得,赵小海则用首播镜头记录了这历史性的一刻。气氛热烈而务实,副厅长频频发问,对“合作社+农户”的联营模式尤其感兴趣。
“陈理事长,你们探索出了一条极具价值的道路!”副厅长总结时高度评价,“小农户如何对接现代产业链?如何通过合作实现规模效应?如何通过品牌和深加工提升附加值?‘陈家洼模式’给出了生动答案!省里会认真总结,争取在全省适合的地区推广!”
媒体的长枪短炮对准了陈有根。闪光灯下,这位年轻的理事长没有居功,而是把功劳归于全体社员,归于小张团队的技术支持,归于“山野味”平台的渠道助力,甚至归于那场暴雨和那些虫眼——“是它们教会了我们什么最重要。”
考察结束前,副厅长特意把陈有根叫到一边,低声说:“陈理事长,省里正在筹备‘全省十佳农民合作社’评选,我认为你们完全有资格参选。更重要的是——”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省农发基金有一笔专项扶持资金,专门支持有潜力的合作社升级产业链。你们这个深加工项目,尤其是计划中的果醋饮料生产线扩建,非常符合条件。好好准备材料,我看好你们!”
这个消息,比任何订单都更令陈有根振奋。省级荣誉和政策资金支持,将给合作社带来质的飞跃!他第一时间召集理事会,传达了这一喜讯,并着手准备申报材料。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合作社的院子里堆满了待加工的苹果,车间的机器昼夜不停地轰鸣,电商办公室的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忙碌的喜悦。陈有根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这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
从最初的几棵老树、几户人家,到如今的跨村联营、品牌溢价;从单一卖鲜果,到多元产品线进军高端市场;从默默无闻的山区小社,到即将参评省级示范……这条致富之路,他们走得艰难却坚定,坎坷却光明。
金秋的阳光温暖而明亮,为果园、厂房和每个人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沉甸甸的不仅是枝头的果实,还有合作社每位社员心中那份对未来的信心与期盼。陈有根深吸一口带着果香的空气,迈开步子,向着那片忙碌而欢腾的厂房走去。他知道,更重的担子、更大的舞台,正在前方等待着他们。而合作社这艘航船,也将在更广阔的海域,破浪前行。
(http://www.xwcsw.com/book/GCEAIG-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