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兰遮城核心堡的最后一道铁门,在明军用缴获的红夷炮抵近轰击下,发出刺耳的金属扭曲声,轰然洞开!浓烈的硝烟混合着血腥气扑面而来。
郑成功按剑而入,赤红披风上沾染着征尘与血渍,却无损其威严。他锐利的目光扫过堡内大厅,残存的红夷士兵丢掉了火枪,挤在角落瑟瑟发抖,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大厅尽头,总督揆一颓然坐在象征权力的高背椅上,华丽的制服布满污渍,昔日高傲的头颅深深垂下,金发凌乱。他面前的红木桌上,静静躺着一卷用火漆封好的羊皮纸。
“招讨大将军,大明延平郡王驾到!”亲卫洪亮的声音在大厅回荡,带着胜利者的威严。
揆一身体剧烈一颤,仿佛被抽掉了所有力气。他缓缓抬起头,深陷的眼窝里布满血丝,看向郑成功。那目光中有绝望,有屈辱,更有一丝难以置信。他挣扎着站起,脚步虚浮,拿起桌上的羊皮卷,一步一步,如同走向刑场般,挪到郑成功面前数步之外。
大厅内死一般寂静,只有红夷粗重的喘息和明军刀剑出鞘的轻吟。
揆一深深吸了一口气,用生硬的汉语,声音干涩沙哑,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尊…尊贵的大明延平郡王殿下,荷兰东印度公司驻福尔摩沙总督弗雷德里克·揆一…”他停顿了一下,巨大的屈辱感让他几乎窒息,“承认战败,谨以此降表献于王师。祈求体面的停战”
他双手颤抖着,高高举起那卷代表着屈辱和失败的降表。大厅内残余的红夷军官,有的掩面而泣,有的在地。
郑成功并未立刻去接。他冷峻的目光如同实质的刀锋,刮过揆一苍白的脸,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清晰地传入每一个红夷耳中:
“体面的停战?尔等窃据我大明国土三十八年!屠戮我子民!掠夺我财富!筑此棱堡以抗王师!更挟持百姓,焚烧田园!累累血债,罄竹难书!今日兵败,方知乞降?何来体面可言!”
揆一身体晃了晃,脸色由白转灰。
郑成功上前一步,强大的压迫感让揆一几乎站立不稳:“然!本王奉天子诏,吊民伐罪,非为屠戮!上天有好生之德!本王可以准尔等投降!”
此言一出,揆一和红夷眼中瞬间燃起一丝卑微的希望。
“但!”郑成功的声音陡然转厉,如同惊雷炸响,“须依本王三条!”
“其一!所有红夷士兵、官吏、眷属,即刻解除武装,集中看管!所有战舰、火炮、军械、仓库物资,悉数封存,听候点验!少一铳一弹,唯你是问!”
“其二!即刻释放所有被关押、奴役的汉民!凡有虐待、杀害我百姓者,无论官兵,一律交出,依大明律严惩不贷!”
“其三!尔等须签此降书!”郑成功一挥手,参军陈永华立刻展开一份早己准备好的汉文降书,“写明尔等战败投降,承诺永不再犯台湾!并勒令巴达维亚总部,不得再派一兵一舰前来寻衅!若有违背,天兵所至,玉石俱焚!”
三条铁律,字字如铁!尤其是交出杀害汉民的凶手和断绝巴达维亚援兵,彻底断了红夷最后一丝侥幸和卷土重来的念想!
揆一浑身颤抖,看着那白纸黑字、措辞严厉的降书,嘴唇翕动,却发不出任何声音。他知道,签下此约,他便是东印度公司历史上最大的罪人。但看着周围明军将士森然的刀锋和仇恨的目光,感受着脚下堡垒仍在抵抗的零星枪声,他最后一丝抵抗意志彻底崩溃。
“我…我…我同意” 揆一的声音如同蚊蚋,充满了无尽的苦涩和绝望。他颤抖着接过毛笔,在那份决定台湾命运的降书上,签下了自己屈辱的名字,并盖上了总督印章。
公元1662年2月1日(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揆一,在热兰遮城,正式向大明招讨大将军郑成功投降。标志着荷兰殖民者在台湾三十八年的统治,宣告终结!
当那面绘有荷兰东印度公司VOC标志的旗帜,从热兰遮城最高的塔楼上被粗暴扯下,扔进熊熊燃烧的垃圾堆时,整个台湾岛仿佛都震动了一下。取而代之的,是一面虽然饱经战火硝烟、却依旧鲜艳夺目的日月大明旗!它在宝岛上空,迎着太平洋强劲的海风,猎猎招展!
“大明万岁!延平王千岁!”刹那间,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从热兰遮城爆发,迅速蔓延至整个台江沿岸,甚至远达澎湖!被解救的汉民泪流满面,跪地叩首!将士们高举刀枪,疯狂呐喊!许多人相拥而泣,血染的征袍在风中颤抖!三十八年的屈辱,数月的血战,无数袍泽的牺牲,在这一刻,化作了最炽热、最滚烫的胜利狂潮!
郑成功屹立在棱堡最高处,俯瞰着欢呼的军民,眺望着这片终于回归的海疆。赤红披风在风中狂舞,如同燃烧的烈焰。他坚毅的面庞上,没有狂喜,只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深沉与凝重。他缓缓抽出佩剑,剑指苍穹,声音穿云裂石,响彻云霄:
“自今日起!台湾,永为大明之土!日月所照,汉魂永存!”
受降仪式后,郑成功并未停歇。他深知,光复只是开始,治理与巩固更为艰巨。
一面命工兵迅速修复热兰遮城(更名为安平镇),设立承天府,以陈永华为府尹,总揽民政。清查田亩,安置流民,招抚土著,恢复生产。颁布《谕台湾百姓令》,申明法纪,安抚民心。
一面整编军队,修缮舰船,以周全斌、马信等大将分守要地,严密监视海上动静,防备红夷反扑或清军袭扰。
同时,派出快船,携带揆一签署的降书副本和捷报,八百里加急,飞报金陵!
数月后,安平镇码头。
海风轻拂,碧空如洗。修复一新的港口内,桅杆如林。巨大的“延平”号旗舰己经完成补给,焕然一新。甲板上,即将随郑成功返回厦门、金门基地的主力将士,甲胄鲜明,列队肃立。码头上,则是以陈永华为首的留守文武官员和无数自发前来送行的百姓。箪食壶浆,人山人海。
郑成功一身常服,立于舰桥。他看着码头上那些黝黑朴实、眼中充满感激与不舍的面孔,看着这片正在恢复生机的土地,心中感慨万千。
陈永华率领众官民,跪拜于地,声音洪亮而真挚:“延平王率王师,驱逐红夷,光复故土,拯我黎庶于水火!恩同再造!吾等留守军民,必谨遵王命,同心戮力,开发宝岛,拱卫海疆!恭送王爷班师!祝王爷千岁!千千岁!”
“恭送王爷班师!大明万岁!王爷千岁!”山呼海啸般的声浪,饱含着最真挚的敬意与祝福。
郑成功眼眶微热。他深吸一口气,朗声道:“陈府尹,诸位父老乡亲!台湾乃我中华之宝岛,海疆之屏障!今日托付于尔等,望尔等同心同德,勤于政事,安抚百姓,垦殖沃土,兴修武备!使此地永为大明东南之柱石,百姓安居之乐土!本王在厦门,亦会竭力支持!待中原底定,王师再会!”
“谨遵王命!不负所托!”陈永华等人再拜,声音铿锵。
“呜~呜~呜~!” 雄浑的号角声响起,宣告着启航的时刻。
郑成功最后深深看了一眼这片浸透鲜血与希望的土地,目光扫过雄伟的安平古堡,扫过正在开垦的田野,扫过那些依依不舍的百姓,他猛地转身,赤红披风划出一道决然的弧线:
“升帆!起锚!班师!”
巨大的风帆在号令声中缓缓升起,鼓满了来自太平洋的信风。沉重的铁锚被拉起。庞大的舰队缓缓启动,离开安平港,驶向蔚蓝的大海。
郑成功伫立舰艉,望着渐渐远去的台湾海岸线,心中并无离愁,只有沉甸甸的责任与更远的眺望。他手中,紧握着来自金陵的最新诏书。除了嘉奖和晋封,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期许:“台岛既复,东南砥柱己成!望卿善加经略,广积粮秣,精练水师,待时机成熟,水陆并进,共图中原!中兴大业,赖卿柱石!”
海天一色,长风浩荡。
延平号破开碧波,犁开一道雪白的航迹,坚定地驶向大陆的方向。郑成功知道,光复台湾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大明中兴的烽火,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继续燃烧!他身后,那面高扬的日月王旗,在宝岛军民含泪的目送中,渐渐融入海天相接的远方,却如同不灭的灯塔,永远镇守着这片回归的中华海疆!
(http://www.xwcsw.com/book/GIA0AC-5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