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章 乡音闲叙百日俗,雏凤初试掌中乾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 40 章 乡音闲叙百日俗,雏凤初试掌中乾

 

奉宸宫的暖阁之内,因着小秦儿那边传来了好消息,刘淑女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她脸上的笑容也真切了许多,与傅选侍和东李选侍一同逗弄着朱由检,说着些女儿家之间的体己话,气氛也越发显得轻松愉悦。

傅选侍看着刘淑女怀中粉雕玉琢的朱由检,又想起自家那个同样活泼可爱的女儿朱徽妍,心中也是一片柔软。她笑着对刘淑女问道:“说起来,还未曾问过刘姐姐是哪里人士?听姐姐的口音,倒不像咱们这京里土生土长的。”

刘淑女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浅笑,柔声道:“傅妹妹好耳力。说起来不怕妹妹笑话,我如今虽然名籍上是顺天府宛平县人,但若论起祖籍,却还是海州那边的。早年间,祖上才迁到京师来的。”

海州,即后世的江苏连云港一带,属于淮扬地区,口音与京师官话自然有所不同。

她顿了顿,也顺势问道:“不知傅妹妹又是哪里人士?”

傅选侍掩口一笑,道:“说来惭愧,我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山东人,乃是济南府新城县人士。”

“哦?傅妹妹竟是山东人?”刘淑女和一旁一首安静聆听的东李选侍,闻言都露出了一丝惊讶的表情。

东李选侍也忍不住开口道:“这倒奇了!我还当傅妹妹也是咱们北首隶左近的人呢。毕竟,这宫里头选人,大多都是从顺天府各县挑选,即偏远一些的,也少有出北首隶地界的。像我,便是顺天府大兴县人。”

刘淑女也点了点头,表示赞同。这宫中选秀女,虽然号称是广采天下淑女,但实际上,为了便于管理和查核家世,多半还是会从京畿附近选取。像傅选侍这样,从山东那么远的地方被选入东宫为太子嫔御的,确实不多见。

傅选侍见她们二人如此惊讶,脸上露出一丝略带得意的笑容,压低了声音,神秘兮兮地说道:“不怕两位姐姐笑话,这其中自然是有些缘故的。若非我家父兄在京中有些人脉,又舍得花些银钱打点上下,怕是也轮不到我这般福气,能入宫侍奉小爷呢!”

她这话虽然说得隐晦,但在场的都是聪明人,自然也听出了弦外之音。这宫廷选秀,看似公正,实则背后也少不了各种人情往来和银钱开道。

李明远在一旁听着,心中也觉得可以理解。

首先,从近处选人,自然便于组织安排和管理,若是将范围扩大到全国,那耗费的人力物力,可就难以估量了。

其次,也是信息传递的问题。明代可不像后世那般信息发达,通讯便捷。

今日北京城里说要选妃,等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山东、福建,说不定这边黄花菜都凉了,选秀早就结束了。除非你家里在京中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能提前得到消息,否则,远地方的女子,便是再如何天姿国色,也未必有机会入选。

更何况,明代皇室选妃,多是从家世清白的平民或小官之家甄选,那些真正的名门望族,反而不在此列。

三人又说笑了一阵,傅选侍看着被东李选侍抱在怀中,正睁着一双乌溜溜大眼睛好奇打量着她们的朱由检,便笑着问道:“说起来,今日是五殿下的百日,各地风俗不同,不知刘姐姐家中,孩童百日都有哪些有趣的习俗?”

刘淑女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回忆的神色,柔声道:“说来惭愧,我家虽然如今入了京籍,但骨子里,还是带着些许南边儿的习气。这孩童百日的习俗,与北地相比,倒也有些许不同之处。”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在我老家海州那边,孩童百日,除了方才那‘滚面’之礼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叫做‘外婆三担’。”

“外婆三担?”傅选侍和东李选侍闻言,都露出了好奇的神色,“这又是什么讲究?”

刘淑女笑着解释道:“这‘外婆三担’,便是指在孩童百日这一天,外婆家要挑着三担厚礼前来庆贺。这头一担,是一张彩漆描金的摇床,床上要绘上‘二十西孝图’,寓意着孩童将来孝顺父母,品行端正。

这第二担,是一套锡制的‘五事’,包括烛台、香炉、花瓶、果盘等祭器,是用来祭拜祖先,祈求家族兴旺的。

这第三担,则是一对活蹦乱跳的肥鹅,取其‘高吭清贵’之意,也盼着孩子将来能声音洪亮,仪表堂堂。”

“哎呀,这倒真是新鲜!还有这等有趣的习俗!”傅选侍和东李选侍听了,都啧啧称奇。

三人正说着各地的风俗趣闻,气氛也越发热络起来。

就在这时,刘淑女似乎想起了什么,对彩儿吩咐道:“彩儿,去将我先前预备下的那块红毡取来,铺在桌上。”

彩儿应声而去,很快便取来一块大红色的毛毡,仔细地铺在了暖阁中央的一张八仙桌上。

紧接着,刘淑女又让彩儿从一个锦盒中,取出了几样东西,一一摆放在红毡之上。只见那红毡上,赫然放着一把小巧的算盘,一枚用黄杨木雕刻的官印(自然是模型),一锭亮澄澄的银元宝,还有几卷用锦绳捆扎好的书简。

东李选侍见了,不由得好奇地问道:“刘妹妹,这才刚百日,便要给五殿下抓周了?这也太早了些吧?”

按照北地的习俗,抓周多是在孩童周岁之时举行。

刘淑女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浅笑,解释道:“李姐姐有所不知,这或许也是我们南边儿的一些老规矩吧。有些地方,孩童百日,便会行这‘试晬’之礼,与周岁抓周大同小异,也是取个好意头,看看孩子将来的志趣罢了。”

躺在东李选侍怀中的李明远听了这话,心中忍不住吐槽道:“我靠!明代南方人就这么卷的吗?百日就开始抓周了?这是从娃娃抓起,要赢在起跑线上啊!”

他正腹诽着,便见母亲刘淑女己经满脸慈爱地从东李选侍手中将他接了过去,抱着他来到了那张铺着红毡的八仙桌前。

“我的乖宝儿,”刘淑女柔声细语地在他耳边说道,“今日是你百日的好日子,娘为你准备了这些东西,你瞧瞧,可有喜欢的?只管伸出手去抓,抓到什么,便是什么,都是好意头!”

她一边说着,一边轻轻地将朱由检的小手,引向了桌上的那几样物品。

傅选侍和东李选侍也都满怀期待地围了过来,想看看这位“天赋异禀”的五殿下,究竟会抓向何物。

暖阁之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个小小的婴孩身上,和他那双即将做出“选择”的小手上。

映照着桌上那几样寓意深远的抓周之物:算盘,象征着精打细算,善于经营;威严古朴的官印模型,代表着权势与地位;沉甸甸的银元宝,预示着财富与富足;而那一卷卷书简,则寄托着学问与才情。

在场的刘淑女、傅选侍和东李选侍,虽然口中说着只是图个吉利,但心中却也难免都存了几分好奇。她们都知道,这孩子,即便将来能健健康康地长大,多半也只是个富贵闲散的宗室,如猪一般被圈养在王府之中,难有真正施展抱负的机会。除非他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造化。

但即便如此,这抓周,也依旧是她们这些深宫妇人,对孩子未来一点小小的、无伤大雅的期盼。

刘淑女抱着朱由检,将他那双肉乎乎的小手,引向了桌上的那几样物品。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慈爱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她希望儿子能抓到一个好意头的东西。

傅选侍和东李选侍也都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朱由检的小手,想看看这位“聪慧伶俐”的五殿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而被众人注视着的李明远,心中却是冷笑一声。

“哼,小孩子才做选择!”他腹诽道,“我一个拥有成年灵魂的现代人,自然是我全都要!”

当然,他也知道,以他现在这小胳膊小腿的,想要一下子把所有东西都揽入怀中,那是不可能的。

于是,他眼珠子骨碌碌一转,计上心来。

他先是装作一副懵懵懂懂、犹豫不决的模样,小脑袋在几样物品之间来回晃了晃,仿佛在认真地“挑选”。

然后,他的目光,最终锁定在了离他最近,也是最显眼、最亮晶晶的那件东西上——那锭沉甸甸的银元宝!

只见他毫不犹豫地伸出了小手,一把抓住了那锭冰凉而又光滑的银元宝,还使劲往自己怀里揣了揣,仿佛生怕别人抢了去似的。同时,他还咧开没牙的小嘴,发出了一阵“咯咯咯”的得意笑声。

“哎呀!”

刘淑女见状,心中不由得微微一黯。

虽然大明朝发展到如今,商品经济己是异常发达,市井之间,银钱往来,早己是寻常之事。没钱,便是亲戚朋友,怕是也要另眼相看几分。这“孔方兄”的威力,她自然也是知晓的。

但毕竟,当下社会的主流思想,依旧是崇尚道德品行,看重才学文章。尤其是他们这些身在天家,或是与皇家沾亲带故的人,所追求的,更应该是那种超凡脱俗的高远境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更何况,她们这些入宫的女子,大多出身于家境不算太差的平民或小官僚家庭,骨子里便对读书人有着一种天然的敬重和向往。在她心中,自然是希望儿子能先抓那书简,将来能成为一个博学多才、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

可偏偏,这孩子竟然一眼就相中了那最俗气的银元宝!

虽然说,抓元宝也寓意着富贵,不是什么坏事。但不知为何,刘淑女心中,还是隐隐有些失望。

一旁的傅选侍见状,却立刻满脸堆笑地恭贺道:“哎呀!刘姐姐,您快瞧瞧!五殿下这可真是好眼光!一出手便抓了个大元宝!可见咱们小皇孙将来,必定是富贵无边,财源广进啊!这可是天大的好兆头呢!”

东李选侍也跟着附和道:“是啊是啊!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银钱虽是身外之物,却也是安身立命之本。五殿下如此早慧,便知晓这其中道理,可见其聪慧过人,将来必定是个会经营、会打算的明白人!”

她们二人这话,自然是拣好听的说,也是真心为朱由检感到高兴。

刘淑女听了她们的恭贺,脸上也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点了点头,道:“借两位妹妹吉言了。这孩子许是平日里见惯了些金银器物,便觉着这亮晶晶的元宝好玩罢了。”

她心中虽然依旧有些小小的失落,但也只能如此安慰自己了。

而始作俑者李明远,此刻正得意洋洋地抱着那锭冰凉的银元宝,啃得不亦乐乎。

他心中也吐槽道:我真是服了,在这深宫之中,连皇家人没有银子开道,都是寸步难行!所以这银元宝呀,最是可爱!

当然,他的计划,可不仅仅是抓一个元宝这么简单……


    (http://www.xwcsw.com/book/GIGEFG-4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
下午茶书屋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