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 章 阎忠1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9 章 阎忠1

 

在张牛角和卞大分别带领军队向南北方向开拔之后,周潜深知,要想让这片土地真正繁荣稳固,除了军事上的扩张,经济政策的制定同样至关重要。于是,他赶忙喊来张宁、田纪等人,关起门来,专心商讨税收的大事。

周潜此前实行的税收制度,不过是沿用汉朝那套旧法。但如今他所处的境地百废待兴,根本没有能与他深入探讨税收问题的人。无奈之下,他只好找钱多多购置了不少关于税收的书籍,自己埋头苦读。经过这段时间的钻研,他总算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这才召集众人前来一同研究。

汉朝的税赋主要由田赋、人口税和杂税构成。汉初实行十五税一,后来改为三十税一。然而,对于普通小民来说,每年要交的税并非固定不变。地方官员为了中饱私囊,往往巧立名目。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农民毫无抗风险能力,这便是流民遍地的主要原因。

周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税收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打算将税收分为农业税和商业税。

对于农业税,周潜准备让税收与田亩数紧密挂钩。家中田亩少于十亩的农户,实行三十税一;田亩大于十亩小于二十亩的,二十税一;田亩大于二十亩小于三十亩的,则十税一。总之,秉持着手上土地越多,交税越多的原则。而且,农民若有多余的粮食,还可以按照市场价卖给府库。同时,他决定取消人头税等各种繁杂的税收。

在商业税方面,周潜借鉴后世的经验。对于小商小贩,若收入在一定水平以下,免征税收;当收入达到一定阈值后,才开始征税。对于大宗商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税或减税;对奢侈品,则实行重税政策。此外,为了应对敌方势力,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增加关税。

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大家对周潜提出的税收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一致认为这种税收方式更加合理,实行起来对百姓和军政府都更为有利。就这样,在众人的商议下,税务局正式成立了。这个机构负责实时调控税率以及征税工作,为军政府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周潜当年创办的童子军以及讲武堂,这实在是极具远见卓识的举措。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涌现出特别顶尖的人才,但只要有任务下达,童子军总能有人站出来妥善处理。而且,童子军的规模日益壮大,不仅军队子嗣纷纷加入,周潜还积极寻找治下的孤儿,让他们进入童子军接受良好的培养。

当税收政策确定之后,童子军便肩负起宣传的重任,深入各个村寨,向百姓详细讲解新的税收政策。

就在周潜麾下各项事务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一些有心人也悄然在他的治下活动起来。

只见一个中年男子带着一个仆从,朝着井陉县缓缓而来。“家主,这一路走来,完全看不出是黄巾军的行事风格啊!”仆从忍不住感叹道。

“是啊!”中年男子点头赞同,“在这黄巾军治下,乡野之人都透着一股精气神,实在有趣。”

“家主,井陉县到了。”仆人望着眼前的城墙,震惊得瞪大了眼睛。

“这……这是神迹吗?这城墙光滑如镜,竟像是一整块石头制成的。”中年男子也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

主仆二人赶忙收敛心神,朝着城门口走去。走到近前,守门士兵立刻拦下二人:“站住,身份证!”

“身份证?那是什么东西啊!”仆人惊讶地叫出声来。

“两位是第一次来此地吗?”守门士卒礼貌地问道。

“是的。”

“那你们去那边办理一下临时身份证吧!”守门士卒说着,将二人领到身份证登记处。

“姓名?”登记人员询问。

“阎忠。”

这阎忠,乃是武威郡姑臧人,在东汉时期,曾担任信都县令,是凉州颇有名望的名士,与贾诩还是同乡。公元184年(中平元年),皇甫嵩平定黄巾起义军后,阎忠曾劝其趁机发动政变,皇甫嵩没有听从,阎忠便逃走了。在逃往西凉的途中,他听闻有一支黄巾军主力逃到了太行山,顿时心生好奇,便起程前来太行山一探究竟,想看看这支黄巾军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来到太行山后,阎忠发现这里山里山外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黄巾军治下的民众,眼睛里透着光亮,脸色红润,充满生机。

走近井陉县,先是那用混凝土一体浇筑而成的城墙,让他大为震惊。接着,他又观察到城门口执勤的士卒,身着玄黑色甲胄,站立得纹丝不动,宛如一尊尊雕塑。

走进城内,脚下的大街光亮整洁,阎忠敢发誓,就连洛阳都没有如此干净的街道。来到城内的市场,只见街道两边商铺鳞次栉比,沿街叫卖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好一派商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迎面走来一队巡逻兵,个个身材高大健壮,穿着统一的甲胄,行进间动作整齐划一。最重要的是,沿途百姓对这队士卒不仅不害怕,反而显得格外亲切。阎忠不禁感叹道:“真乃天下强军啊!”

阎忠入住客栈之后,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暗,夜幕笼罩了整个井陉县,一夜悄然过去。

第二日清晨,天色刚刚破晓,阎忠便早早起身。简单用过早饭之后,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又一次出门溜达,想要更深入地探寻这个地方的奥秘。

阎忠悠悠地走街串巷,不知不觉间,便来到了蒙学附近。刚一靠近,那朗朗的读书声便清晰地传入耳中,声声清脆,不绝于耳。这声音仿佛有一种魔力,吸引着阎忠不由自主地想要走近细听。

然而,他刚一靠近县学,便被护卫拦住。护卫态度恭敬但言辞坚决地说道:“先生,此为我县中蒙学之地,非县学人员,不可进入。”

阎忠听闻,先是微微一愣,随即哈哈一笑,点头应下,而后行礼告辞。他心中不禁对这县学的管理赞叹不己,如此严格的门禁,想必对学生的教育也是极为用心。

阎忠带着一丝遗憾,缓缓转身离开。逛了一圈之后,他回到客栈。一进房间,他便赶忙坐到桌前,研墨提笔,精心书写了一份名刺。写好之后,他唤来仆从,郑重地说道:“你将这份名刺送到县衙,务必亲手交到主事之人手中。”

仆从领命而去,阎忠则在客栈房间内来回踱步,心中暗自思索着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种种。他对这个黄巾军治下的井陉县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希望通过这张名刺,能与这里的主事者建立联系,进一步了解这支黄巾军的治理之道。

话说仆从来到县衙,将名刺递交给门房。门房一看名刺上“阎忠”二字,虽不知此人来历,但见其书写工整,言辞谦逊有礼,不敢怠慢,赶忙将名刺送了进去。

此时,周潜正在县衙内与张宁、田纪等人商议着一些政务。门房进来,将名刺呈上。周潜接过名刺,看了一眼上面的名字,心中微微一动,难道是此人。

“此人现在何处?”周潜问道。

“回将军,听说是住在城内的客栈。”门房恭敬地回答。

周潜思索片刻,说道:“你去回复此人,就说我下午在县衙后堂相见。”

门房领命而去。周潜转过头,对张宁和田纪说道:“这位阎忠先生,竟然主动递来名刺求见。你们对此人有何看法?”

张宁秀眉微蹙,说道:“大兄,如今我军在太行山逐渐发展壮大,各方势力都在关注我们。此人突然前来,不可不防。”

田纪点头附和道:“将军,圣女所言极是。不过,说不定这也是一个机会,若能将此人招揽到麾下,或许能为我军所用。”

周潜微微点头,说道:“嗯,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下午见面时,我自会试探一番,看看他究竟有何意图。”

下午,阎忠早早便来到了县衙。在门房的引领下,他来到了县衙后堂。只见堂上一人,身着便服,气宇轩昂,虽未着戎装,却隐隐透露出一股威严之气。阎忠心中猜测,此人想必就是周潜。

“在下阎忠,见过将军。”阎忠赶忙上前,恭敬地行礼。

周潜起身,微笑着还礼道:“阎先生客气了。不知先生前来,有何指教?”

阎忠连忙说道:“将军言重了。在下久闻将军大名,此次前来,实是对将军治下之景深感好奇,特来一探究竟。这两日在城中西处走动,所见所闻,皆让在下惊叹不己。将军能在这乱世之中,将此地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实乃大才。”

周潜微微一笑,说道:“先生过奖了。不过是在这乱世中,为了让百姓能有一口饭吃,有一处安身之所,做了些力所能及之事罢了。不知先生对我军的治理,有何见解?”


    (http://www.xwcsw.com/book/GIIEIF-1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
下午茶书屋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