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幽州张举等人的叛乱愈演愈烈,如同一把熊熊燃烧的烈火,将幽州大地搅得动荡不安。面对这一严峻局势,朝廷紧急做出调整,下令由刘虞接任刘焉幽州刺史的位置,刘焉则回朝担任宗正一职。
刘虞一上任,便敏锐地察觉到局势的复杂性。他深知,一味地采取强硬手段并不能解决张举叛乱的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矛盾,导致局势更加恶化。于是,他主张以怀柔的手段来处理这场叛乱。同时,刘虞看到蓟县驻扎着大量军队,这不仅劳民伤财,使得百姓负担沉重,而且城内气氛压抑,官兵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势同水火,仿佛一触即发的火药桶。刘虞明白,这样的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他意识到,太行山的势力难以在短期内剿灭,如果持续僵持,只能是徒劳无功,白白消耗各方的资源和精力。经过深思熟虑,刘虞决定派使者前往太行山,商讨停战协定。
刘虞的使者来到太行山后,由阎忠出面接待。使者开门见山地表明来意:“我家使君想与贵方握手言和……”其意思很明确,就是希望双方能够各自安守一方,太行山的势力在自己的领地内休养生息,幽州方面也维持现状,大家互不侵犯,和平共处,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
周潜收到阎忠传来的信件后,立刻召集众人商讨此事。经过几人一番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最终决定按照刘虞提出的方案行事。毕竟,此时黄巾军在代郡的根基尚未稳固,需要时间来发展和巩固。与幽州暂时休战,无疑为黄巾军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于是,张牛角部在留下于毒率领五千士卒留守原地后,亲自带领两万五千兵马前往代郡。经过一段时间紧锣密鼓的整军备战,黄忠部在阴山地区己经集结了三万五千人。待张牛角的二万五千人到达后,黄巾军在阴山地区的武卒总数将达到六万。
然而,就在黄巾军积极准备巩固防线之时,北方草原的鲜卑王帐内,气氛却异常凝重。檀石槐坐在上首,目光冷峻地环顾左右,愤怒地说道:“南人在代郡屠戮我族部民,这笔血债,我们一定要让他们血债血偿!”在他心中,代郡的黄巾军己经严重威胁到了鲜卑部落的利益和尊严,必须予以反击。
于是,檀石槐一声令下,起兵十万,浩浩荡荡地南下代郡。
“报!将军,鲜卑大军离我军还有十日的路程。”一名斥候飞马而来,向黄忠报告最新军情。
“好,张牛角将军还有多久可以跟我军汇合?”黄忠转头询问自己麾下的锦衣卫都尉。
“经过推算,张牛角将军将于一十五日后抵达我部。”锦衣卫都尉迅速回答道。
“公与先生,如此一来,我部三万五千人要面对十万鲜卑大军,客观来说,我们必须顶住六日,等待张牛角将军的援军。”黄忠此时的心情无比焦虑。他深知,自己麾下虽有步卒二万五千人,骑卒一万人,但要在草原上与十万鲜卑骑兵正面抗衡,无疑是一场艰难的硬仗。尤其是步卒,根本无法追上行动迅速的鲜卑骑兵,这场仗的难度可想而知。
“黄将军,不知将军对主公提出的游击战是怎么想的呢?”沮授看着黄忠,神秘地一笑,似乎己经有了破敌之策。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黄忠喃喃自语,反复咀嚼着这十六字游击战方针。突然,他眼前一亮,仿佛明白了沮授的用意。
“我懂了,我这就去领骑兵去阻击鲜卑骑兵。”黄忠是个行动力十足的人,一旦有了主意,立刻付诸行动。
“公与先生,这处阴山防线就交给先生了。”黄忠毫不犹豫地将阴山防线的指挥权交到沮授手中。
“授必不辱使命。”沮授神色坚定地接过指挥权。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必须坚守防线,等待黄忠的骑兵与张牛角的援军到来,共同抵御鲜卑大军的进攻。
之后,黄忠翻身上马,带领一万骑兵,向着鲜卑大军来袭的方向绝尘而去。一时间,草原上马蹄声起,黄沙漫天,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黄忠领兵出发,并未莽撞地首接冲向檀石槐的主力大军,而是巧妙地将目标对准了前方己探明的鲜卑部落。他心里十分清楚,在广袤无垠、地势开阔的草原上实施游击战术,速度是关键中的关键,必须要让自己的部队速度比鲜卑人更快,才能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占据主动。然而,此时他麾下的骑兵每人仅有一匹马,这样的配置根本无法发挥出比鲜卑骑兵更快的速度。
于是,黄忠灵机一动,果断决定前往前面己经探明方位的鲜卑部落。他深知,鲜卑部落中必定有大量的战马,只要能够成功攻占这些部落,掠夺足够的战马,就能让自己的部队实现一人二马甚至一人三马,大大提升部队的机动性。
黄忠率领着骑兵,如同一把利刃,在草原上迅速穿梭。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接连进攻并成功掠夺了十几个鲜卑部落。每攻下一个部落,士兵们便迅速收集战马,补充给养。经过一番苦战,终于使得麾下的骑兵每人都配备了双马。此时,部队的机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士兵们的士气也高涨起来。
本来黄忠还打算再去掠夺几个部落,进一步增强部队实力。就在这时,斥候匆匆来报:“将军,鲜卑主力加速行军,离我军己不到两天的路程。”黄忠听闻,心中明白,时间紧迫,不能再继续掠夺行动了。他立刻安排麾下士兵检查自身的补给情况,确保武器锋利、粮草充足、马匹健壮。
第二日,黄忠并没有选择躲避或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又攻灭了一个鲜卑部落。他知道,这不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资,更是为了鼓舞士气,向士兵们表明他们有能力战胜敌人。在攻灭这个部落之后,黄忠果断下令部队休息,为明天即将到来的与鲜卑主力的战斗做最后的准备。
士兵们纷纷下马,他们有的擦拭着武器,有的给马匹喂着草料,有的则相互交流着战斗经验。虽然大战在即,气氛紧张,但士兵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黄忠在营帐中,仔细地看着地图,思考着明天的作战计划。他深知,面对数倍于己的鲜卑主力,这将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战斗,但他坚信,凭借着巧妙的战术和士兵们的英勇,一定能够给鲜卑人一个沉重的打击。
与此同时,在阴山防线,沮授也在紧张地忙碌着。他深知黄忠的骑兵肩负着艰巨的任务,而自己坚守的防线同样至关重要。他组织士兵们不断加固防御工事,挖掘壕沟,设置拒马,布置弩车。同时,他还对士兵们进行了细致的战前动员,激励他们为了黄巾军的荣誉、为了保护身后的百姓,奋勇抵抗。
(http://www.xwcsw.com/book/GIIEIF-3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