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基建狂魔”的铁腕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0章 “基建狂魔”的铁腕

 

与钱秉义达成合作意向,无疑给“洪兴实业”这艘刚刚启航的小船,装上了一台强劲的引擎。李响和周掌柜从“恒源当”出来,脚步都轻快了许多,仿佛己经看到了“洪兴”品牌名扬洪洞,走向山西,甚至名震大明的辉煌未来。

然而,李响深知,蓝图再美好,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钱三爷的帮助是外力,自身的强大才是根本。而且,“黑虎帮”这颗毒瘤,虽然暂时被压制,但若不彻底清除,终究是个隐患。

因此,回到“周记铁匠铺”——现在应该称之为“洪兴实业洪洞县分部”更为贴切——之后,李响立刻召集了核心成员,包括周掌柜、王大山、王铁柱,以及特意从王家村赶来的王二牛(王大山的堂弟,负责王家村焦炭窑生产),开了一个简短而高效的碰头会。

会议的主题有两个:一是加速基建,二是精准打击。

首先是“基建狂魔”模式的全面启动。

在钱三爷的协调下,城郊那块废弃旧窑场的地契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恒源当”以一个相对公道的价格从原主手中买断,然后以租赁的形式提供给“洪兴实业”使用,租金也远低于市场价,这无疑为“洪兴”节省了一大笔初期投入。

土地问题解决后,李响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新工坊的规划和建设中。他亲自动手,结合现代工厂的布局理念和明朝的实际条件,绘制了一份详细的规划图。

这份规划图,让周掌柜和王大山等人看得是瞠目结舌。

“李响兄弟,你这……这是要建个小城池吗?”王大山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和各种奇特的建筑结构,挠着头问道。

图纸上,新的“洪兴铁器工坊”不再是传统的前店后厂模式,而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的现代化(相对而言)生产基地。

生产区是核心,根据锻造、铸造、打磨、淬火等不同工序,设立了独立的作业车间。每个车间都考虑到了通风、采光、排烟以及物料运输的便捷性。特别是冶炼炉和锻造炉的设计,李响借鉴了后世的一些节能高效原理,虽然受限于材料和技术,无法完全复制,但也做了诸多改良,比如改进风箱结构提高供氧效率,优化炉膛形状减少热量损失等。

“这些炉子,烧起来能比老炉子省一半的炭火,而且火力更猛,铁水出得更快更好!”李响指着图纸上的新型冶炼炉,自信满满地说道。

仓储区则分为原材料库和成品库,并且有严格的防火防潮措施。李响还特意设计了简易的货架和编号管理系统,以便于物料的清点和取用。

办公与研发区则是一个独立的院落,设有账房、会议室,以及一个专门的“技术改良室”。李响计划在这里进行新产品的设计、试验和工艺改进。

生活区也考虑在内,为工匠们准备了简易的宿舍和食堂,虽然条件简陋,但至少能保证他们基本的食宿,这在当时的工匠群体中,己经是相当不错的待遇了。

“我们要建的,不仅仅是一个打铁的铺子,而是一个能够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实业基地’!”李响对众人解释道,“科学的布局能提高效率,良好的环境能留住人才,先进的技术能保证我们的产品永远领先!”

周掌柜虽然对很多新名词一知半解,但他能感受到李响规划中的那种勃勃生机和远大前景,原本的一些疑虑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腔的期待和干劲。他当即拍板,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积蓄又拿出了一部分,投入到新工坊的建设中,并且主动请缨,负责招募有经验的老工匠和管理日常施工。

王大山和王二牛则负责王家村焦炭窑的扩建和新窑的建造。李响也给他们提供了改良后的窑炉图纸,这种新窑不仅能提高焦炭的产量和质量,还能更有效地回收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焦油和煤气(虽然目前对煤气的利用还很初级,但李响己经有了长远的规划)。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洪洞县城郊和王家村两地,都掀起了一股建设热潮。

李响几乎每天都奔波于两地之间,亲自指导施工,解决各种技术难题。他时而爬上脚手架,检查墙体结构;时而钻进新挖的窑洞,查看耐火砖的砌筑;时而又和工匠们一起,反复调试新设计的风箱和水力锤(这是他计划在新工坊中引入的“大杀器”,利用水力驱动锻锤,可以大大提高锻造效率和力度)。

他的脸上总是沾着泥灰和汗水,衣服也常常是脏兮兮的,与之前那个略显文弱的书生形象判若两人。但他的眼睛却异常明亮,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王家村的村民们,在王大山和王二牛的带领下,也是干劲十足。他们见识过“洪兴焦炭”带来的好处,知道这是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营生。李响承诺,新焦炭厂建成后,会优先招募本村村民,并且会根据贡献和技能评定工资,这更是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

一时间,铁锤声、号子声、锯木声,在王家村和城郊工地上此起彼伏,奏响了一曲热火朝天的“基建交响曲”。

与此同时,针对“黑虎帮”的“商业间谍”行动,也在悄无声息地展开。

李响清楚,胡三刀这种地头蛇,最擅长的就是盘剥依附于他的小商小贩和小作坊。要打击他,就要从他的经济根基入手。

他将这项任务交给了赵货郎。赵货郎常年走街串串巷,消息灵通,人脉也广,而且为人机灵,是执行这种“灰色任务”的合适人选。

李响给了赵货郎一笔经费,让他以“洪兴实业”采购员的身份,去接触那些被“黑虎帮”控制或勒索的小作坊,比如一些生产劣质农具、日用杂货的小铁匠铺、小木匠铺等。

“我们的策略是,分化拉拢一批,精准打击一批,最终孤立胡三刀。”李响对赵货郎面授机宜。

具体操作上,李响制定了几条方针:

明察暗访,摸清底细: 首先要弄清楚哪些作坊是被迫向“黑虎帮”缴纳“保护费”的,哪些是与“黑虎帮”深度勾结、狼狈为奸的。对于前者,可以尝试争取;对于后者,则要重点打击。

利益诱惑,釜底抽薪: 对于那些有一定技术基础,但苦于被“黑虎帮”盘剥的小作坊主,赵货郎可以代表“洪兴实业”,提出合作意向。比如,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他们的部分产品(当然,前提是质量要过得去),或者提供一些技术上的小改进建议,帮助他们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以此换取他们脱离“黑虎帮”的控制,甚至反过来提供“黑虎帮”的一些内部消息。

树立典型,以儆效尤: 对于那些死心塌地跟着胡三刀作恶,并且参与仿冒“洪兴”产品、恶意竞争的作坊,则要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李响计划,一旦新工坊的产品形成规模优势,就要利用价格和质量的双重优势,对这些作坊进行精准的市场挤压,让他们无利可图,最终倒闭。同时,也要收集他们违法经营的证据,适时通过官方渠道进行举报。

舆论引导,争取民心: 李响还让赵货郎在与各方接触时,有意无意地宣扬“洪兴实业”诚信经营、惠及百姓的理念,同时揭露“黑虎帮”鱼肉乡里、欺行霸市的恶行,争取舆论上的主动。

赵货郎领命而去,凭借他三寸不烂之舌和八面玲珑的手段,很快就在洪洞县的底层商业圈子里打开了局面。

他先是找到了几家平日里受“黑虎帮”欺压最狠,但又有些手艺的小铺子。比如城南一家做瓦罐陶器的小窑厂,老板姓刘,手艺不错,但因为窑口小,产量不高,经常被“黑虎帮”的人上门勒索,苦不堪言。

赵货郎找上门去,先是客客气气地订购了一批瓦罐,说是“洪兴实业”新工坊食堂和工人宿舍要用。刘老板见是大生意,自然殷勤接待。赵货郎在言谈中,有意无意地透露出“洪兴实业”与钱三爷的关系,以及“洪兴”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并暗示如果刘老板能保证产品质量和供货稳定,未来“洪兴”还会大量采购他的瓦罐,甚至可以考虑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帮他改进窑炉,提高产量。

刘老板听得是怦然心动。如果能搭上“洪兴实业”这条线,不仅能摆脱“黑虎帮”的盘剥,还能让自己的生意更上一层楼,何乐而不为?

赵货郎又旁敲侧击地打听了一些“黑虎帮”平日里的行径和内部情况,刘老板为了示好,也吐露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胡三刀手下几个得力干将的名字、他们经常活动的据点、以及他们主要的敛财手段等等。

通过类似的方式,赵货郎陆续接触了七八家这样的小作坊主,有的是做竹器的,有的是编草席的,有的是磨豆腐的。他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先建立初步的商业联系,施以小恩小惠,慢慢培养信任,同时收集情报。

当然,也遇到了一些冥顽不灵的。比如一家专门仿制“洪兴”铁器,并且充当“黑虎帮”打手,参与过打砸“周记铁匠铺”的“王麻子铁铺”。赵货郎上门试探,那王麻子不仅态度嚣张,还出言不逊,扬言有“黑虎帮”罩着,谁也奈何不了他。

对于这种人,赵货郎按照李响的指示,只是记下情况,暂时隐忍不发,等待合适的时机再一并清算。

李响的“商业间谍”计划,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悄然在洪洞县的地下商业世界中铺开。他相信,当这张网收紧的时候,胡三刀和他的“黑虎帮”,将会发现自己己经陷入了西面楚歌的境地。

日子就在这种紧张而充实的节奏中一天天过去。新工坊的雏形日渐清晰,王家村的焦炭产量也在稳步提升。而赵货郎那边,也源源不断地传来各种有价值的情报。

李响知道,一场针对“黑虎帮”的反击战,以及“洪兴实业”真正腾飞的时刻,己经不远了。他需要做的,就是继续保持耐心,积蓄力量,等待最佳的出手机会。

这期间,钱三爷也派人来过问了几次新工坊的建设进度,并送来了一些紧缺的物资,比如优质的铁料和一些官府管制的硝石(李响计划用硝石制作更高效的制冷剂,以及一些“特殊用途”的化学品)。钱三爷的这些举动,无疑进一步稳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也让李响感受到了这位“贵人”的深不可测。

洪洞县的初冬,寒意渐浓,但“洪兴实业”的工地上,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李响站在新工坊的脚手架上,眺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知道,自己的明末创业之路,才刚刚开始。


    (http://www.xwcsw.com/book/GJHJIE-2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xwcsw.com
下午茶书屋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